《送辽阳使还军》

时间: 2025-01-04 09:59:21

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

二月戎马息,悠悠边草生。

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

昔者匈奴战,多闻杀汉兵。

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

勉君万里去,勿使虏尘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辽阳使还军
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
二月戎马息,悠悠边草生。
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
昔者匈奴战,多闻杀汉兵。
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
勉君万里去,勿使虏尘惊。

白话文翻译

征战的人唱着歌走向北方,前往辽阳城。
二月的戎马已经停息,边疆的草木慢慢长起来。
青山在边塞的尽头,广阔的土地延伸到云霄。
昔日匈奴与汉朝交战,听闻很多汉兵被杀。
我一生的报国之愤,日夜都在拉响角弓。
希望你在万里之外的征途上,别让敌人受到惊扰。

注释

字词注释

  • 征人:指征战的士兵或将领。
  • 戎马:指军事活动中的马匹和士兵。
  • 悠悠:形容草木茂盛生长的样子。
  •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常与汉朝交战。
  • 虏尘:敌人和战乱的迹象。

典故解析

  • 匈奴:历史上匈奴与汉朝的战斗,是中原与北方民族关系的缩影。
  • 角弓鸣: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的热忱与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擅长边塞诗,作品多表现战争、边塞生活及士人情怀。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描绘了许多壮丽的边疆风光。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朝盛世,正值国家强盛,边疆却依然需要防备北方的匈奴。诗人通过描绘士兵的征途,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心与对边疆安宁的渴望。

诗歌鉴赏

《送辽阳使还军》是一首充满豪情和忧国情怀的边塞诗,展现了李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全诗以“征人歌且行”开头,既描绘了士兵出征的情景,也暗含了对战争生活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二月时节,草木生长,暗示着战事的暂时平息,但诗中青山出塞、代地入云的描绘,伴随着历史的回顾,令人感受到边疆的辽阔与不安。

“昔者匈奴战,多闻杀汉兵”一句,反映了历史的沉重与士人的愤懑。诗人在此处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在呼唤士人们的责任与使命感。最后一句“勉君万里去,勿使虏尘惊”,则寄托了对友人的嘱托,也表明了作者内心的忧虑与期盼,既希望士兵能为国出征,又希望他们的征途能平安无事。

总体来看,这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唐代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征人歌且行:征战士兵一边歌唱,一边行进,表现出乐观的士气。
  2. 北上辽阳城:士兵们向北方的辽阳城进发,指向边疆的战斗。
  3. 二月戎马息:春天来了,战争暂时停息,带来了一丝和平的气息。
  4. 悠悠边草生:边疆的草木茂盛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5. 青山出塞断:青山在边塞的尽头,突显出自然的壮丽。
  6. 代地入云平:代地的广阔平坦,描绘了辽阔的边疆景象。
  7. 昔者匈奴战:回顾历史,匈奴与汉朝的战争。
  8. 多闻杀汉兵:汉兵在战争中屡遭杀戮,表露出历史的悲惨。
  9. 平生报国愤:诗人一生都心怀对国家的愤慨。
  10. 日夜角弓鸣:夜以继日地拉响弓箭,象征着时刻准备为国而战。
  11. 勉君万里去:希望朋友在远行时要努力。
  12. 勿使虏尘惊:不要让敌人受到惊扰,表达了对边疆安宁的期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传达士兵的心情与国家的命运。
  • 夸张:如“日夜角弓鸣”,强调了诗人对战斗的紧迫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士兵的鼓励,展现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与壮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思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征人:象征着为国而战的士兵,体现出责任与担当。
  • 北上:象征着向往边疆,反映出边境的危险与挑战。
  • 青山、边草:自然的描绘,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匈奴:历史的象征,警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教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匈奴”是指哪一民族? A. 汉族
    B. 北方游牧民族
    C. 满族

  2. 诗中“二月戎马息”表达了什么意境? A. 战争结束
    B. 春天的来临
    C. 草木生长

  3. “勿使虏尘惊”中的“虏”指的是? A. 汉兵
    B. 匈奴
    C. 士兵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
  • 高适的《燕歌行》: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及士人的豪情。

诗词对比
李益的《送辽阳使还军》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壮丽的边疆景象,但李益更加侧重于士兵的情感与历史的回顾,而王之涣则更多表现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两者在主题与情感上相辅相成,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内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