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珠冻兰溪水,冰封玉笥山。
是翁元不死,蜕骨此中间。
书尽今存否?仪刑香莫攀。
端令郡博士,陟岵泪班班。
白话文翻译
冰冷的水流在兰溪中凝结成珠,玉笥山也被冰雪封住。那位老者的灵魂似乎不曾消逝,他的骨骸就埋藏在这冰雪之中。书籍的内容如今还存在吗?仪仗和香火却无从接近。恰恰是这位教授,让人不禁泪流满面。
注释
- 珠冻:指水结成的冰珠。
- 兰溪:一条溪流的名称,可能象征美丽和清澈。
- 玉笥山:一座山的名称,象征高洁和不朽。
- 翁:老者,这里指某位伟大的前辈。
- 蜕骨:形容灵魂的升华或精神的永存。
- 书尽今存否:询问遗留下来的书籍是否仍在。
- 仪刑香:指祭祀中用的器具和香火,象征对逝者的追思。
- 郡博士:指地方的士大夫,可能代表对学问的尊重。
- 陟岵泪班班:登上山岗时流下的眼泪,表现对逝者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尤以山水诗和咏物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常以个人的感悟与情思贯穿其中。
创作背景
《曾达臣挽词二首》是杨万里为悼念曾达臣所作,表达对这位前辈的深切怀念和敬仰。曾达臣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其高尚的品德和学问在当时受到广泛尊重。诗人在此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表达对逝者的感慨和对知识的追求。
诗歌鉴赏
《曾达臣挽词二首》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开篇,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又深邃的氛围。诗中“珠冻兰溪水”与“冰封玉笥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冬日的寒冷与宁静,同时也映衬出曾达臣的品格与精神。接着,诗人通过“书尽今存否”的提问,表达了对曾达臣智慧的怀念与追求。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哀思与敬仰的情感。
诗中“仪刑香莫攀”一句,点出了对逝者的追思,体现出对古代祭祀文化的尊重。最后一句“端令郡博士,陟岵泪班班”,不仅表达了对曾达臣的怀念,也折射出对知识分子的敬重与怀念,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更为深邃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珠冻兰溪水:描绘冬季的兰溪,水面结冰,象征着冷清与静谧。
- 冰封玉笥山:山被冰雪覆盖,展现出一种高洁的气质。
- 是翁元不死:暗指曾达臣的灵魂仍在,强调他对后人的影响。
- 蜕骨此中间:形容他在世时的高尚品质,虽死而不亡。
- 书尽今存否:反映对知识的追寻与对逝者遗留的书籍的思考。
- 仪刑香莫攀:表达对曾达臣的追思,祭奠之情。
- 端令郡博士:指地方学者因其逝去而感到悲痛。
- 陟岵泪班班:形象化地表达出对逝者的怀念与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珠冻”和“冰封”,比喻了寒冷的环境。
- 对仗:诗句之间有明显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象征:山水象征着逝者的精神和品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曾达臣的深切怀念与敬仰,反映出对知识和精神传承的重视。通过自然景象与情感的结合,诗人传达出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珠冻:象征寒冷、凛冽的冬天,寓意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兰溪水:清澈的水流,代表着生命的纯净与美好。
- 玉笥山:高洁的山,象征着不朽的精神与崇高的理想。
- 书:象征知识与智慧,代表曾达臣的学问与遗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珠冻兰溪水”中“珠冻”指的是什么? A. 珍珠
B. 冰冻的水珠
C. 冻结的花瓣 -
“仪刑香莫攀”中的“仪刑”指代什么? A. 祭祀的器具
B. 学术的成就
C. 诗歌的文采 -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谁的怀念? A. 诗人自己
B. 曾达臣
C. 郡博士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追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现兄弟间的情感,体现对亲情的怀念。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与陆游:两位诗人都擅长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杨万里的诗更侧重自然描绘,而陆游则注重历史和个人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