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过张王庙
原文展示:
地迥人烟寂,山盘水势回。
怪松欹岸出,古庙背河开。
晚色催征棹,斜阳恋去桅。
丹徒谁道远,一眺正悠哉。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偏远,人迹罕至;山峦盘旋,流水回环。
奇松倾斜着伸出岸边,古老的庙宇背靠着河流而建。
黄昏的色彩催促着船只启航,斜阳依依不舍地照在船桅上。
谁说丹徒的路途遥远?一望无际,心情却是如此悠然自得。
注释:
- 地迥:偏远的地方,远离人烟。
- 人烟寂:人迹罕至,环境安静。
- 怪松:奇特的松树,形态独特。
- 欹岸出:倾斜地长出岸边。
- 古庙:古老的庙宇。
- 催征棹:催促船只出发。
- 斜阳:夕阳,傍晚的阳光。
- 丹徒:古地名,指的是丹徒区,古时为著名的水路。
典故解析:
“丹徒”是古代地名,指的是江苏省丹徒区,历史上是水路交通的重要节点。此地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闻名,尤其是船行其间的风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人,宋代著名的诗人,擅长诗歌、散文,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融入了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杨万里游历途中,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感悟,反映了他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过张王庙》是杨万里的一首风景诗,整体呈现出一种安静而悠闲的气氛。诗的开头“地迥人烟寂”,便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偏远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恬淡感。接着用“山盘水势回”展现了自然的曲折与生机,暗示出人在此地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
“怪松欹岸出,古庙背河开”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一棵奇特的松树倾斜生长,古庙依偎在河边,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诗人在这里不仅描绘了景物,更隐含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晚色催征棹,斜阳恋去桅”两句,随着夕阳的余晖,诗人感到了一种对归程的召唤,同时也流露出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晚色渐浓,船只即将启航,给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慨。
最后一句“丹徒谁道远,一眺正悠哉”,则是一种内心的释然与宁静,尽管眼前或许有远道而行的旅程,但心境的悠然自得才是更为重要的。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展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心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地迥人烟寂:描绘出一个偏僻而安静的环境。
- 山盘水势回:展现自然的曲折与变化。
- 怪松欹岸出:展示奇特的松树,强调自然的独特性。
- 古庙背河开:古庙的背后是河流,展现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 晚色催征棹:黄昏时分,船只即将启航。
- 斜阳恋去桅:夕阳的余晖对船桅产生温柔的依恋。
- 丹徒谁道远:质疑路途的遥远,强调心境的自由。
- 一眺正悠哉:一眼望去,心情无比舒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活动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夕阳“恋去桅”,赋予无生命的自然现象以情感。
- 对仗:如“怪松欹岸出,古庙背河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悠然自得,反映了诗人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地迥:象征远离尘嚣的宁静之地。
- 怪松:代表自然的奇特与不拘一格。
- 古庙:体现人文历史的积淀。
- 晚色: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丹徒:作为远方的象征,暗示人生旅途的漫长与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怎样的?
- A. 嘈杂喧闹
- B. 偏远宁静
- C. 繁华热闹
- D. 破旧荒凉
-
诗中提到的“怪松”象征什么?
- A. 人的孤独
- B. 自然的奇特
- C. 文化的传承
- D. 生活的烦恼
-
“丹徒”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 A. 表达对历史的敬仰
- B. 作为远方的象征
- C. 描绘美丽的风景
- D. 反映诗人的感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过张王庙》与王维的《鹿柴》
- 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杨万里更侧重于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悠然,而王维则更多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