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贤愚汲汲斗经营》

时间: 2025-01-19 17:25:31

贤愚汲汲斗经营。

唯是利和名。

浑似弄潮人。

与千丈、风波竞争。

百年光景,一堆尘土,碌碌苦劳生。

回首问前程。

望极目、山河未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常引·贤愚汲汲斗经营
作者: 姬翼 〔元代〕

贤愚汲汲斗经营,
唯是利和名。
浑似弄潮人,
与千丈风波竞争。
百年光景,一堆尘土,
碌碌苦劳生。
回首问前程,
望极目山河未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中,贤人和愚人都在拼命地追求名利,
他们追逐的只是利益和名声。
就像在潮水中打拼的人,
与千丈高的波浪进行竞争。
百年光阴,不过是一堆尘土,
忙忙碌碌地生活着。
回首询问未来的路,
远望山河,却依旧未见平坦。

注释:

  • 贤愚:贤人和愚人,指有智慧的人与愚笨的人。
  • 汲汲:形容忙碌不已。
  • 斗经营:拼命经营,争取利益。
  • 利和名:利益和名声。
  • 弄潮人:比喻在激烈的竞争中拼搏的人。
  • 千丈风波:形容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 碌碌苦劳生:形容辛苦而无所成就的生活。
  • 前程:未来的道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姬翼,元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作为文人,他的作品多关注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变迁,风格多样,既有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在面对社会竞争和个人追求时的无奈与思索。元代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的不平等与动荡,因此,诗人的内心纠结与对未来的迷茫在这首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鉴赏:

《太常引·贤愚汲汲斗经营》通过对“贤愚”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人们在追求名利过程中的辛苦与无奈。词中“汲汲斗经营”形象地描绘了人们为名利而忙碌的景象,表现出对物质追求的深刻反思。接着,作者以“弄潮人”比喻那些在激烈竞争中拼搏的人,生动地呈现了社会竞争的残酷。

在接下来的“百年光景,一堆尘土”中,诗人感慨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令人感到一种无奈与失落。这里,百年生命的艰辛与成果的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思。

最后一句“望极目山河未平”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尽管拼尽全力,似乎仍未能改变山河的动荡,显示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全词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竞争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追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贤愚汲汲斗经营:贤人和愚人都在忙碌地争取利益和名声。
  • 唯是利和名:他们追求的只是利益和名声。
  • 浑似弄潮人:就像在潮流中拼搏的人一样。
  • 与千丈风波竞争:与高大的波涛进行激烈的竞争。
  • 百年光景,一堆尘土:一生的辛劳最终不过是一堆尘埃。
  • 碌碌苦劳生:忙忙碌碌而无所成就的生活。
  • 回首问前程:回头询问未来的路。
  • 望极目山河未平:远望山河,然而依旧动荡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弄潮人”比喻那些在竞争中拼搏的人,形象生动。
  • 对仗:例如“贤愚”“利和名”,使语言更加工整。
  • 夸张:如“千丈风波”,强调竞争的艰难。

主题思想:

这首词的主题在于对人生追求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竞争的批判。诗人以“贤愚”二字为切入点,揭示了人们在物质利益驱动下的无奈与困境,表达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潮水:象征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变化。
  • 尘土:象征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 山河:象征未来的希望与困境。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潮水波涛象征着时代的变迁与竞争的残酷,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挑战。
  • 尘土则代表着人生的短暂与渺小,提醒人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 山河未平则是对未来希望依旧渺茫的感慨,反映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贤愚汲汲斗经营”指的是( ) a. 只追求名利
    b. 只追求知识
    c. 只追求自由
    d. 只追求快乐

  2. “弄潮人”比喻的是( ) a. 诗人自己
    b. 在竞争中拼搏的人
    c. 安静的人
    d. 退休的人

  3. 这首词主要探讨的主题是( ) a. 自然之美
    b. 人生的意义与社会竞争
    c. 爱情的甜蜜
    d. 乡愁的思念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与《太常引·贤愚汲汲斗经营》相似主题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而《太常引》则更关注社会竞争对人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