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桃源忆故人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望中风絮迷烟草。愁结几番昏晓。花径有时亲扫。载酒应须早。人情曷似春山好。山色不随春老。旧隐何当重到。迎得平安报。
白话文翻译:
在远望中,风吹的柳絮迷了烟草的影子。愁苦纠结,几度经历了日夜的昏晓。花径有时会被我亲自打扫,载着酒应该尽早来。人情怎么能比得上春天的山景美好?山色并不因春天的结束而老去。旧日隐居何时能再次到来?期待能迎来平安的消息。
注释:
- 风絮:指随风飞舞的柳絮,常用来表达春天的气息。
- 昏晓:指夜晚和清晨,象征时间的流逝。
- 花径:花丛间的小路,具有自然和幽静之意。
- 载酒:带着酒,暗示着饮酒作乐的情景。
- 人情:指人际关系或情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 平安报:期待平安的消息,体现出对友人的关怀。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桃源”典出《桃花源记》,寓意理想的生活和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和人情,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之道对故人思念之时,或是在他隐居生活的某个春天,反映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诗歌鉴赏:
《桃源忆故人》是王之道的一首抒情诗,诗中流露出对故人的深切怀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向往。整体意象清新,情感真挚,展示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对人情的思考。
诗的开头以“望中风絮迷烟草”引入,描绘出春天的景象,风中的柳絮与烟草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同时,诗人又通过“愁结几番昏晓”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忧愁,仿佛在诉说着与故人之间的距离与思念。
进一步,诗人提到“花径有时亲扫”,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似乎在说,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仍然希望能重温往日的情景。接着,诗人反问“人情曷似春山好”,意在强调自然之美往往超越人际关系的复杂,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遗憾与无奈。
最后,诗人以“迎得平安报”收尾,展现出他对故人的祝福和期待,渴望再次相聚的美好愿望。整首诗情绪层次分明,既有对春天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故人温情的追忆,结合了自然与人情,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望中风絮迷烟草:远望中,风吹的柳絮让烟草的影子模糊不清,表现春天的气息。
- 愁结几番昏晓:愁苦纠缠,经历了几次夜晚与清晨的交替,感受到时间的无情。
- 花径有时亲扫:偶尔会亲自打扫这条花径,表现对故地的留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 载酒应须早:带着酒,应该尽早相聚,寓意珍视与故人的友谊。
- 人情曷似春山好:人际关系如何能比得上春天的山景美好,感叹人情的淡薄。
- 山色不随春老:山色依旧美丽,并不因春天的结束而衰老,象征着自然的永恒。
- 旧隐何当重到:旧日的隐居生活何时能再度回归,表现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迎得平安报:期待能收到平安的消息,体现对故人关怀和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情与春山对比,突显人与自然的关系。
- 拟人:山色被赋予人性,表现自然的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诗人对人情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源:理想的生活空间,象征宁静与和谐。
- 风絮: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美好。
- 花径:自然的美好,兼具生活的细腻与温情。
- 山色:自然的永恒与不变,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什么?
- A. 理想生活
- B. 战争
- C. 离别
- D. 贫穷
-
“愁结几番昏晓”中,“昏晓”指的是什么?
- A. 早晨和夜晚
- B. 春夏秋冬
- C. 快乐与悲伤
- D. 生活与死亡
-
诗人希望通过“载酒应须早”表达什么?
- A. 对酒的热爱
- B. 希望与故人早日相聚
- C. 对春天的留恋
- D. 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 王之道的《桃源忆故人》与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但王之道更侧重于自然与人情的结合,而李白则更多强调离别的伤感与壮阔。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王之道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