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甃白石渠,静扫青苔院。
池上好风来,新荷大如扇。
小亭中何有,素琴对黄卷。
蕊珠讽数篇,秋思弹一遍。
从容朝课毕,方与客相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宁静的早晨,白色石块铺成的水渠旁,静静地清扫着青苔覆盖的院子。池塘上有阵阵清风拂来,新长出的荷叶像扇子一样大。在小亭子里,琴声悠扬,旁边放着几本书卷。用珠子弹奏着几篇诗文,弹奏的曲调中流露出对秋天的思绪。等到早课从容完成,这时才准备去见客人。
注释:
- 平甃:平坦地铺设,甃(zhì)指的是石块。
- 白石渠:白色的石头修成的水渠。
- 静扫:安静地打扫。
- 青苔院:被青苔覆盖的院子。
- 新荷:新长出的荷花。
- 素琴:指的是白色的琴,象征纯洁。
- 黄卷:古书的卷轴,可能是指书籍。
- 蕊珠:一种弹琴用的工具,古代用珠子来弹奏乐器。
- 秋思:对秋天的思念与感慨。
典故解析:
- 琴与书:古代文人雅士常以琴和书作为修身养性的象征,琴声和书卷常常成为清雅生活的代表。
- 新荷:荷花自古以来就是清白、高洁的象征,常用以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常关注社会民生。
创作背景:
《朝课》创作于白居易隐居于洛阳的时期,当时他辞官归隐,追求一种闲适宁静的生活。诗中描绘了他清晨修身养性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自我修养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朝课》是一首表现文人生活的诗作,诗中展现了清晨宁静的气氛与内心的从容。开篇以“平甃白石渠”描绘出一幅平静的庭院景象,青苔的存在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和谐。接着“池上好风来,新荷大如扇”则通过自然元素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清新的气息,表现了生活的惬意。
小亭子里的琴声与书卷的意象,进一步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安宁与文化的底蕴。通过“蕊珠讽数篇,秋思弹一遍”,诗人展现了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以及在音乐中寄托的秋天思绪,这种情感的交融使得诗歌更具层次感。最后一句“从容朝课毕,方与客相见”则表明了诗人对生活节奏的掌控,强调了他在忙碌之外,依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展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白居易作为文人的高雅与超然,令人感到平和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甃白石渠:描述了庭院的构造,石渠的平坦与白色象征着清洁与宁静。
- 静扫青苔院:描绘清晨悠闲的打扫,体现出一种安静的生活状态。
- 池上好风来:引入自然元素,让人感受到清风的拂面,增添诗的动感。
- 新荷大如扇:新荷的生长象征着生机与活力,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 小亭中何有:引导读者思考亭子里的情景,激起好奇心。
- 素琴对黄卷:琴与书的结合,强调文人生活的雅致与文化修养。
- 蕊珠讽数篇:通过弹琴的细节,展现艺术生活的情趣。
- 秋思弹一遍:秋天的思绪,寓意深长,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从容朝课毕:强调修身养性的过程,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
- 方与客相见:结束语句,揭示了生活节奏的把握与社交活动的安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新荷比作扇子,形象生动。
- 对仗:如“素琴对黄卷”,形式美感与内容相得益彰。
- 意象:清晨、琴声、荷叶等意象交织,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修养,通过描绘自然与艺术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石渠:象征清洁与宁静。
- 青苔:代表时间的沉淀与自然的和谐。
- 新荷:象征生机与希望。
- 素琴:代表文人的雅致与文化底蕴。
- 黄卷:象征知识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池上好风来”中“风”字的意思是什么?
- A. 风筝
- B. 清风
- C. 风暴
-
“素琴对黄卷”中的“黄卷”是什么?
- A. 诗歌
- B. 古书
- C. 画卷
-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忧伤
- B. 追求内心的宁静
- C. 战争
答案:
- B. 清风
- B. 古书
- B. 追求内心的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秋》杜甫
诗词对比:
白居易《朝课》与王维《鹿柴》
- 意境比较:两首诗都描绘了宁静的自然环境,但《朝课》更侧重于文人生活的细节,而《鹿柴》则着重于自然与心灵的交融。
- 风格对比:白居易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王维的诗则体现了深刻的哲理与意境,语言更加凝练。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