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七日昼寝》

时间: 2025-01-19 19:57:32

红尘席帽乌韡里,想见沧洲白鸟双。

马齕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六月十七日昼寝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红尘席帽乌韡里,想见沧洲白鸟双。
马齕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白话文翻译:

在红尘的喧嚣中,我的帽子被乌鸦的羽毛遮住,
想见那遥远的沧洲上,双双白鸟飞翔。
马儿咀嚼着枯萁,打扰了我午睡的枕头,
梦中却化作风雨,波涛翻滚,江水滔滔。

注释: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与喧闹。
  • 乌韡:黑色的帽子,这里暗指生活的沉重。
  • 沧洲:指遥远的地方,象征着理想或归宿。
  • 白鸟:可能象征着人们向往的自由与宁静。
  • 马齕:马咀嚼的动作,表现出自然的声音。
  • 枯萁:枯萎的水草,暗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梦成风雨:梦境的变化,象征着不安与动荡。

典故解析:

“沧洲白鸟”可以联想到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归隐与自由的意象,象征着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活烦扰的逃避。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风独特,常以清新脱俗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黄庭坚的晚年,正值人生的沉淀期,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厌倦和对自然单纯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六月十七日昼寝》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独白的作品。诗中通过对午睡的描绘,将红尘的喧嚣与梦中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开篇的“红尘席帽乌韡里”营造出一种压抑感,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的逃避和无奈。接着,诗人想象着在沧洲的白鸟,象征着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随着“马齕枯萁”的描写,现实的喧嚣又一次打断了他的梦境,梦境中的风雨象征着内心的波动与不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繁杂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红尘”、 “乌韡”表现出世俗生活的繁琐与沉重,暗含诗人内心的压抑。
    • 第二联中的“沧洲白鸟”引入了自然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 第三联则通过“马齕枯萁”,描绘出自然界的声音,打破了诗人的梦境,表现出生活的无奈。
    • 第四联将梦境与现实结合,波涛翻滚的江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动荡与不安。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梦中的风雨与江水比拟,表现情感的复杂。
    • 对仗:诗中采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以及对内心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红尘:象征世俗的烦恼与压力。
    • 沧洲白鸟:象征理想的自由与宁静。
    • 风雨:象征内心的波动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红尘”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的宁静
    • B. 世俗的纷扰
    • C. 诗人的梦境
  2. 诗中的“白鸟”象征着什么?

    • A. 现实的烦恼
    • B. 理想的自由
    • C. 生命的脆弱
  3. 诗人对午睡的描绘主要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 A. 厌倦现实
    • B. 对未来的渴望
    • C. 幸福快乐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李白的风格:李白的诗多豪放,黄庭坚则更显内敛,前者的奔放与后者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黄庭坚诗文集》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