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尽白云际,乘槎过水西。
稻田秋后雀,茅舍午时鸡。
野饭自不恶,村醪亦可携。
闻钟欲投宿,何处是招提。
白话文翻译
走到白云尽头,乘着木筏渡过水面向西。
秋后稻田里有雀鸟鸣叫,午时的茅屋里传来鸡鸣。
野外的饭菜我并不嫌弃,村里的酒也可以带走。
听到钟声想要投宿,哪里是招待我的寺庙呢?
注释
- 行尽白云际:走到白云的尽头。
- 乘槎过水西:乘着木筏渡过水向西行驶。
- 稻田秋后雀:秋天的稻田里有鸟在鸣叫。
- 茅舍午时鸡:午时的茅草屋里有鸡在鸣叫。
- 野饭自不恶:野外的饭菜我并不觉得恶劣。
- 村醪亦可携:乡村的酒也可以带走。
- 闻钟欲投宿:听到钟声想要找地方宿宿。
- 何处是招提:哪里是接待我的寺庙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字景复,号复古,宋代的一位诗人,曾为官,后隐居,崇尚自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田园生活为题材。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田园生活,蕴含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戴复古的隐居生活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诗人反映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官场纷争的逃避。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日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开头两句“行尽白云际,乘槎过水西”描绘了诗人悠然自得的行程,给人一种从尘世中解脱的感觉。接下来的两句“稻田秋后雀,茅舍午时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景象,稻田里鸟儿的鸣叫与茅舍中鸡鸣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田园乐章。
“野饭自不恶,村醪亦可携”则表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与珍惜。他不在意饭菜的丰盛与否,反而乐于享受这份朴素的生活。最后两句“闻钟欲投宿,何处是招提”则引入了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归宿的渴望,似乎在寻觅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暗含对人生归属的追求。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然与洒脱的生活态度,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人情世故的冷漠,展现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田园生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尽白云际:意指走到了白云的尽头,暗示远离尘嚣,走向自然。
- 乘槎过水西:木筏象征了简单的交通工具,体现了诗人随性而行的态度。
- 稻田秋后雀:秋天的稻田,雀鸟在此嬉戏,象征了丰收与生机。
- 茅舍午时鸡:午后的茅草屋,鸡鸣声响,描绘出乡村的宁静和生活的安逸。
- 野饭自不恶:对于简单的野外饭菜,诗人没有任何的嫌弃,显示出对质朴生活的珍视。
- 村醪亦可携:村中的酒同样可以带走,体现了对乡村酿造的淳朴酒的喜爱。
- 闻钟欲投宿:听见寺庙的钟声,想要找个地方落脚,表现出对安宁的向往。
- 何处是招提:对归宿的思考,隐含了对人生追求的哲理性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白云”、“水西”等自然意象,诗人比喻了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构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排比:通过列举乡村生活的种种细节,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简单生活的珍惜,以及对人生归宿的思考。诗中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和宁静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
- 水:代表流动的时间与生活的变迁。
- 稻田:象征丰收与自然的恩赐。
- 鸡鸣:乡村生活的象征,传递出宁静和安详。
- 钟声:象征归宿与内心的平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乘槎过水西”中的“槎”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木筏
C. 渔船
D. 船只 -
诗人对“野饭”的态度是? A. 厌恶
B. 不在意
C. 喜爱
D. 忽视 -
“闻钟欲投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高兴
B. 思考归宿
C. 惆怅
D. 迷茫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对比,戴复古的《许介之约过清溪道》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戴复古更偏向于田园生活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更注重于自然景色的宏观描绘。两者的风格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诗人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