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疎已密。风来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
但恨从风萚。根株长别离。
白话文翻译:
窗前有一丛竹子,青翠挺拔,格外奇特。
南边的竹叶与北边的竹叶交错,新的竹笋与旧的竹枝交织在一起。
月光时而稀疏,时而浓密,风来时竹子摇曳低垂。
青色的竹叶在空中飞舞并不妨碍,黄色的小鸟在此相互窥视。
但只惋惜因风的吹拂,根株却已长久分离。
注释:
字词注释:
- 丛竹:指竹子聚集成一片。
- 青翠:形容竹子颜色鲜艳。
- 南条、北叶:南边和北边的竹叶。
- 新笋:新长出的竹笋。
- 故枝:旧的竹枝。
- 月光疎已密:月光时而明亮,时而昏暗。
- 青扈:青色的竹叶。
- 黄口:指小鸟。
- 恨从风萚:可惜因风的原因。
- 根株长别离:根部和主干已经分开很久。
典故解析: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和节操,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对理想与人格的追求。诗中提到的“月光”和“风”则是自然界的典型意象,常常被用作抒情的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朓(464年-499年),字希声,号紫云,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最初生活在南朝齐、梁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俊逸著称,深受后世推崇。谢朓的作品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咏竹诗》可能是在谢朓的某次静谧的夜晚写成,窗前的竹子引发他对生命、自然和孤独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竹子的形态,也流露出诗人对离别和孤独的感慨。
诗歌鉴赏:
《咏竹诗》以“竹”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开篇“窗前一丛竹”,突出了竹子与诗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竹子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接下来的描写“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生长状态,体现了生命的交错与和谐。
“月光疎已密”一句,描绘了月光在竹子间的变化,给人以幽静而又富有变化的感觉,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瞬息万变。而“风来起复垂”则将自然的力量引入诗中,表现出风对竹子的影响,象征着外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最后两句“但恨从风萚,根株长别离”则让整首诗回归到诗人的内心,表达了对离别的惋惜和对孤独的感慨。竹子的根株虽然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却因风的吹拂而长久分离,隐喻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孤独。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使其具有深邃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窗前一丛竹:开篇直入主题,强调竹子的存在。
- 青翠独言奇:竹子的青翠色彩使其显得独特。
- 南条交北叶:描绘竹叶的交错,象征生命的交融。
- 新笋杂故枝:新旧交替,体现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
- 月光疎已密:月光的变化,暗示人生的无常。
- 风来起复垂:风的作用,表现自然对生命的影响。
- 青扈飞不碍:竹叶的轻盈与自由,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 黄口得相窥:小鸟的窥视,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气息。
- 但恨从风萚:表达对离别的惋惜。
- 根株长别离:强调孤独与隔离,深化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竹子象征着理想与坚持。
- 拟人:竹子与小鸟的互动,增添人情味。
- 对仗:如“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孤独与离别的深切感慨,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子:象征坚韧与高洁。
- 月光:象征光明与希望。
- 风:象征外界的变化与无常。
- 小鸟: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条交北叶”主要描绘哪种景象?
- A. 竹子的生长状态
- B. 月光的变化
- C. 风的力量
-
“但恨从风萚”中的“恨”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喜爱
- B. 对离别的惋惜
- C. 对生活的感慨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竹里馆》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竹里馆》中,同样以竹子为主题,但更多地表现了寂静和闲适的生活,而谢朓的《咏竹诗》则更侧重于抒发内心的孤独与离别之情。这两首诗都通过竹子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却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显得宁静和谐,后者则更为感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谢朓诗选》
- 《南北朝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