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浦莲(七夕)》
时间: 2025-01-19 19:12: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隔浦莲(七夕)
作者:高观国 〔宋代〕
银湾初霁暮雨。鹊赴秋期去。
浅月窥清夜,凉生一天风露。
纤巧云暗度。河桥路。
缥缈乘鸾女。正容与。
西厢旧约,玉娇谁见私语。
柔情不尽,好似冰绡云缕。
回首天涯又怨阻。无语。
西风魂断机杼。
白话文翻译
初晴的银色水湾上,傍晚的细雨刚刚停息,喜鹊飞往秋天的约会。微薄的月光透过幽静的夜,凉风夹杂着露水渗透而来。纤细的云朵轻轻掠过,河桥的路途漫漫。乘坐云鸾的女子,恰似那美丽的容颜。昔日西厢的约定,谁能见到娇美的私语。柔情似水,却如冰绡般轻盈柔软。回首天涯,不禁怨恨阻隔,默默无语。西风袭来,仿佛带走了心灵的牵挂与思绪。
注释
- 银湾:指水面像银色一样光亮的河湾。
- 鹊赴秋期:喜鹊飞去赴约,指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 浅月:微弱的月光。
- 风露:清凉的风和露水。
- 纤巧:形容细腻轻巧。
- 鸾女:乘坐云鸾的女子,象征美丽的女子。
- 西厢:指《西厢记》,是古代经典爱情故事,暗示恋人的私情。
- 冰绡云缕:比喻柔情似水,轻盈而细腻。
- 西风魂断机杼:西风吹来,仿佛让人失去思绪与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观国,字子沾,号青云,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词和诗见长。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风格清新脱俗,常带有淡淡的忧伤。
创作背景
《隔浦莲》创作于七夕节,诗人借助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对离别情感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孤独与思念的感悟。
诗歌鉴赏
《隔浦莲》作为一首七夕题材的作品,充满了浪漫和忧伤的情感。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内心情感的交融。开篇的“银湾初霁暮雨”勾勒出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细腻的雨滴与初晴的水面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情感的复杂性。
诗中的“浅月窥清夜”与“凉生一天风露”,不仅描绘了夜晚的静谧,还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温柔的月光似乎在窥探着这份孤独的情感,伴随着清风与露水,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意境。
“纤巧云暗度”与“河桥路”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出内心的情感波动。而“乘鸾女”则象征着美好的爱情,然而随后的“西厢旧约,玉娇谁见私语”,则呈现出一种无法相见的悲凉,暗示着爱情的无奈与阻隔。
结尾的“西风魂断机杼”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西风的吹拂仿佛带走了所有的思念与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孤寂和对爱情的无力感。整首诗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又矛盾的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银湾初霁暮雨: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水面,银光闪烁,环境宁静。
- 鹊赴秋期去:暗指七夕喜鹊的相会,象征着爱情的期盼。
- 浅月窥清夜:微弱的月光照映在宁静的夜空中,增添了诗的意境。
- 凉生一天风露:清凉的风和露水,象征着夜晚的清新与孤独。
- 纤巧云暗度:细腻的云朵轻轻掠过,暗示着情感的流动。
- 河桥路:象征着通向爱情的路途,漫长而艰辛。
- 缥缈乘鸾女:寓意美丽而又遥不可及的女子,象征着理想中的爱情。
- 正容与:展现出女子的美态,令人向往。
- 西厢旧约:提及了经典爱情故事,暗指美好却无奈的爱情。
- 玉娇谁见私语:表达对爱情私密交流的渴望与无奈。
- 柔情不尽:尽管柔情绵绵,却无处寄托。
- 好似冰绡云缕:比喻情感的轻盈与脆弱。
- 回首天涯又怨阻:对爱情的思念与无奈,感受到距离的阻隔。
- 无语:表达内心的沉默与无奈。
- 西风魂断机杼:西风带走了思念,情感的断裂与失落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柔情比作“冰绡云缕”,形象化情感的脆弱。
- 拟人:如“浅月窥清夜”,赋予月光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银湾初霁暮雨”与“鹊赴秋期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七夕的主题,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抒发,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与无奈,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湾:象征宁静与美好,暗示内心的渴望。
- 鹊:象征爱情的期盼与美好。
- 浅月:代表孤独与思念。
- 云鸾:象征美丽与理想的爱情。
- 西风:象征着失落与分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观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
- B. 七夕
- C. 春节
-
“银湾初霁暮雨”中的“银湾”指的是什么?
- A. 银色的河流
- B. 银色的湖泊
- C. 银色的水面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描写思念与孤独。
- 《钗头凤·世情薄》:陆游的词,表达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诗词对比
- 高观国《隔浦莲》与李清照《如梦令》:两首诗词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李清照的作品更为直接,而高观国的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传达情感,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格律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