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巫山峰十二,环合象昭回。
俯听琵琶峡,平看云雨台。
古槎天外落,瀑水日边来。
何忍猿啼夜,荆王枕席开。
白话文翻译:
巫山的山峰有十二座,环绕着像是星辰一样的景象。
俯身倾听琵琶峡的回响,平视云雨台的景致。
古老的木筏从天边飘落,瀑布在日边奔涌而来。
怎忍心在夜晚听到猿猴的哀啼,荆王的床前又开了席。
注释
字词注释:
- 巫山峰十二:巫山的山峰有十二座,指的是巫山的壮丽景色。
- 琵琶峡:可能指峡谷的清脆回声,像琵琶的声音一样。
- 古槎:古老的木筏,象征着远古和漂流。
- 瀑水:指从高处落下的水流,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的壮观。
- 猿啼:猿猴的哀鸣,常用于表达孤独或悲伤的情绪。
- 荆王:指荆轲,古代著名的刺客,可能象征着一种历史的传承或情感的寄托。
典故解析:
- 荆王枕席开:指的是历史上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体现了英雄的悲壮和对历史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之问(约 650-713),字子渊,号青溪,唐代诗人,以山水诗和咏怀诗著称。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巫山高》作于作者游历巫山之际,诗中描绘了巫山的壮丽与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诗歌鉴赏
《巫山高》是一首描绘巫山壮丽风光的诗歌,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细腻的观察。诗的开头以“巫山峰十二”点明了地点,展现出巫山的雄伟与神秘。接着“俯听琵琶峡,平看云雨台”则通过声音和视觉的结合,生动地描绘出巫山的美丽。诗中“古槎天外落,瀑水日边来”则进一步增强了自然的动态感,仿佛让读者感受到那水流的奔腾与木筏的漂流。
最后一联“何忍猿啼夜,荆王枕席开”则将自然景色与历史故事结合,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猿啼的悲鸣与荆王的枕席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孤独。这种对比不仅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也让读者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人类情感的复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历史的追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巫山峰十二:描述巫山的山峰,表达出巫山的壮丽景色。
- 环合象昭回:这里的“环合”表现出山峰的环绕,似乎在提示某种神秘的力量。
- 俯听琵琶峡:通过“俯听”表达出诗人对自然声音的细腻感知。
- 平看云雨台:用“平看”展示了诗人对景物的平和心态。
- 古槎天外落:古老的筏子从天外落下,添入了一种超脱的意象。
- 瀑水日边来:瀑布的流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 何忍猿啼夜:表现了诗人对孤独与悲伤的感受。
- 荆王枕席开:以历史典故结尾,形成情感的升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琵琶峡”比喻峡谷的声音,与音乐产生联想。
- 对仗:如“俯听”与“平看”,展现了诗人的观察方式和心境。
- 拟人:瀑水的动态描写让自然景物仿佛具有人性。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巫山自然景色的赞美,同时通过猿啼与荆王的典故,展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慨,形成了一种自然与历史、孤独与共鸣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巫山:象征自然的壮美与神秘。
- 琵琶:象征音乐与文化的传承。
- 猿啼:象征孤独与悲伤。
- 古槎:象征历史与过往的漂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巫山高》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古槎天外落”的“古槎”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古老的木筏
- C. 一种山石
- D. 一种动物
-
诗中的“荆王”指的是谁?
- A. 荆轲
- B. 荆州的王
- C. 荆棘
- D. 荆王朝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口》:李白的山水诗,展现了自然的壮丽。
- 《早发白帝城》:王之涣的诗,描写了清晨的自然美。
诗词对比:
- 《巫山高》与李白的《庐山谣》都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但《庐山谣》更注重于个人情感的激荡,而《巫山高》则结合了历史的思考,展现了更深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