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蒲涧信长老》
时间: 2024-09-19 21:13: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蒲涧信长老
优钵昙花岂有花,
问师此曲唱谁家。
已従子美得桃竹,
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识。
予始录子美诗遗之。
不向安期觅枣瓜。
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粥后不闻鸦。
胜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肪寄一车。
白话文翻译:
优钵昙花怎能算得花,
我问师父这曲子唱的是哪一家。
我已经从子美那里得到了桃竹,
这山上有桃竹,可以做拐杖,但当地人却不识。
我开始记录子美的诗遗留下来。
不向安期去寻觅枣和瓜。
燕子在林间坐着时常会碰到虎,
高卧在粥后却听不见乌鸦的叫声。
自古以来,胜游兼顾支许,为了采集松脂寄一车。
注释:
- 优钵昙花:一种植物,花朵稀少。
- 子美:指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
- 安期:指安期生,隐士,常常被用来象征追求超脱的心态。
- 支许:古代地名,常指游玩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作常常体现出豁达的胸襟和深刻的人生哲学。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与友人信长老之间的交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苏轼的《赠蒲涧信长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透视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与情感。诗中对优钵昙花的提及,暗示了对美的追求,但随即转向对生活的思考,流露出一种对世俗的超脱。诗中提到的桃竹,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诗人虽得之于杜甫,却感叹当地人不识其美,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无知的无奈。
在与信长老的交流中,诗人回忆起安期生的隐逸生活,反映出他自身对于自由与隐逸的向往。最后两句则将自然与生活的哲学融汇在一起,表现出对胜游的理性思考,既有对大自然的亲近,也有对生活的感悟。
整首诗在艺术风格上,运用了对比与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苏轼的艺术风格与哲学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优钵昙花岂有花:开头即质疑,表面上是对植物的描述,实际上是对美的追求的反思。
- 问师此曲唱谁家:向师父询问,表明对曲调来源的好奇,暗示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 已従子美得桃竹:表明诗人从杜甫那里得到了某种美好的东西,象征着艺术的相传。
- 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识:说明美好的东西存在,但被周围的人所忽视,反映了世人对美的无知。
- 予始录子美诗遗之:诗人开始记录杜甫的诗,表示对传统的尊重与继承。
- 不向安期觅枣瓜: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
- 燕坐林间时有虎:描绘了自然环境中潜在的危险,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 高眠粥后不闻鸦:在安静中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
- 胜游自古兼支许:总结古人游历的智慧,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 为采松肪寄一车:象征着对生活的追求与实践,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优钵昙花”比喻稀有的美。
- 对仗:如“高眠粥后不闻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意象分析:
- 优钵昙花:象征着稀有与美。
- 桃竹: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安期:隐逸与超脱的象征。
- 虎:潜在的危险与自然的威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的“优钵昙花”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乐器
- C. 一种食物
-
诗中提到的“子美”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白居易
-
诗人对安期生的态度是?
- A. 崇拜
- B. 反感
- C. 无所谓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苏轼与杜甫的作品都涉及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苏轼更偏向于哲理与人文关怀,而杜甫则更注重社会现实与人间苦难,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