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沛县姜承议》
时间: 2025-01-06 09:51: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沛县姜承议
陈师道 〔宋代〕
平生鲁国老先生,
晚见诸郎识老成。
怪有武功蒙宠锡,
果缘阴德贯神明。
金池已作归田计,
玉版方书济物情。
百里饥寒独颜阖,
忍令一物不敷荣。
白话文翻译: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姜承议的敬仰与寄托。诗人回忆起姜承议的经历,感慨他在老年时仍然受到后辈的尊重与认可。诗人惊讶于姜承议能凭借武功得到宠爱,实际上是由于他默默的阴德和高尚的品德。诗人提到姜承议已经计划归隐田园,正在书写济世的情怀。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社会上饥寒交迫之人的关心,心中不忍让那些人无法得到应有的荣光。
注释:
- 鲁国:指中国春秋时期的鲁国,象征着儒家文化的传承。
- 老先生:对姜承议的尊称,表示对他年长的敬意。
- 武功:指军事才能或武艺,这里暗指姜承议在世时的荣耀。
- 阴德:指隐秘的善行,强调姜承议的品德。
- 金池:指高官厚禄,象征权力和财富。
- 玉版:古代用于记录文书的材料,此处指姜承议的济世情怀。
- 百里饥寒:形容极度贫困的人们,表现了社会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性,常常表现出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晚年,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姜承议的赞美,寄托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诗歌鉴赏:
《寄沛县姜承议》是一首充满感慨和敬意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姜承议一生的回顾,表达了对这位老人的深深敬仰。诗中展现了两种对比的情感:一方面,姜承议的卓越才能和道德修养使他在晚年仍能受到后辈的尊敬;另一方面,诗人却为世间的饥寒交迫而感到忧虑,表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
诗的前四句,诗人通过对姜承议的生平和成就的回忆,强调了个人的品德和内在修养对一生的影响,尤其是“阴德贯神明”这一句,指出了一个人真正的伟大在于内心的善良与高尚,反映了作者对道德价值的重视。
后四句则转向对社会的关心,诗人提到归隐田园的念头,表现了对世事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他对“百里饥寒”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整首诗在赞美与忧思之间,形成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生鲁国老先生:诗人称姜承议为鲁国的老先生,表明其地位与德行。
- 晚见诸郎识老成:晚年仍受到年轻人的尊重,显示其智慧与魅力。
- 怪有武功蒙宠锡:惊讶于他能凭借武功获得荣宠。
- 果缘阴德贯神明:坦承其真正的原因在于其内在的德行。
- 金池已作归田计:提到姜承议计划隐退,享受田园生活。
- 玉版方书济物情:他正在书写帮助世人的情感。
- 百里饥寒独颜阖:表达对社会弱者的关心与同情。
- 忍令一物不敷荣:不愿让任何人无法得到应有的荣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金池”与“玉版”作为象征,展现权力与德行。
- 对仗:前后句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诗的节奏感。
- 夸张:用“百里饥寒”来强调社会的困境与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以及对人道主义的思考。诗人在赞美姜承议的同时,也反映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 鲁国:象征着传统文化与儒学的传承。
- 金池:代表权力与荣耀。
- 玉版:象征智慧与人道情怀。
- 饥寒:表现社会的艰难与人们的苦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姜承议的称呼是什么?
A. 老先生
B. 大师
C. 朋友
D. 学者 -
诗中提到的“阴德”指的是什么?
A. 明面上的功绩
B. 隐秘的善行
C. 武力的强大
D. 财富的积累 -
诗中提到的“百里饥寒”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食的渴望
B. 对社会弱者的同情
C. 对富贵的追求
D. 对自然的感叹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思乡情怀与人性关怀。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社会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同样关注社会困境,表达对国家的忧虑。
- 《登高》王之涣: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个人的情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