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时间: 2025-01-06 08:00:37

晓入云堂已起单,病留法喜太无端。

当涂月拟中秋见,建邺水仍江上寒。

与世不供三笑别,暮年转觉四并难。

鸬鹚杓有铜花绿,最负今宵白玉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秋
作者: 方岳 〔宋代〕

晓入云堂已起单,
病留法喜太无端。
当涂月拟中秋见,
建邺水仍江上寒。
与世不供三笑别,
暮年转觉四并难。
鸬鹚杓有铜花绿,
最负今宵白玉盘。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光线透入云端,已然起床;
身体虚弱,心中却难以释怀。
正当中秋之际,月亮应是皎洁;
而建邺的水面,依然寒冷如江。
我与世俗无缘,难以三笑共别;
年纪渐长,愈加感到四面八方的艰难。
鸬鹚的钓杓上镀有铜色花纹,
而今夜的月饼却是最美的白玉制成。

注释:

  • 云堂:指高空或云中,常用来形容清晨的天空。
  • 法喜:指佛教中的一种喜悦,通常与修行相关。
  • 当涂:正是、在这个时刻。
  • 建邺:古代城市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 鸬鹚:一种水鸟,常用于捕鱼。
  • 白玉盘:形容月饼或月亮,白玉象征洁白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岳,字少峰,号白石,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涉及自然、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而深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中秋佳节,诗人因病未能与友人一同庆祝,抒发了对节日的思念与无奈,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中秋》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中秋节的背景下,表达了对节日的怀念和对生活困境的感慨。开篇以“晓入云堂已起单”引入,清晨的光线象征着新的开始,然而“病留法喜太无端”却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楚,身体的虚弱使他无法享受节日的欢愉。

“当涂月拟中秋见,建邺水仍江上寒”,诗人原本期待中秋月圆的美好,却发现身边的环境依然冷清,反衬出节日的凄凉感。接下来的“与世不供三笑别”,表达了对世俗交往的无奈与孤独,而“暮年转觉四并难”则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最后两句“鸬鹚杓有铜花绿,最负今宵白玉盘”,通过对比将自然景象与人间美物结合,既有对传统节日的怀念,也渗透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渴望。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蕴涵了对生命的思考,使人在欣赏月亮的同时,也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晓入云堂已起单”:晨光透入,诗人已然起床,暗示清晨的宁静。
    2. “病留法喜太无端”:身体的病痛使得诗人难以感受内心的喜悦。
    3. “当涂月拟中秋见”:在这个时刻,月亮应当显得格外明亮。
    4. “建邺水仍江上寒”:即便是中秋,水面依然冷清,表现孤寂心情。
    5. “与世不供三笑别”:与世俗的交往让人感到无奈,难以共度欢笑。
    6. “暮年转觉四并难”:年长后,四面八方的压力愈加明确。
    7. “鸬鹚杓有铜花绿”:描绘自然景象,增加诗意。
    8. “最负今宵白玉盘”:月饼或月亮的美好映衬出节日的欢乐。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喻为“白玉盘”,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 对仗:如“与世不供三笑别,暮年转觉四并难”,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中秋佳节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以及在孤独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代表着节日的核心主题。
  • 鸬鹚:水鸟,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生活的艰辛。
  • 铜花绿:暗示生活中的美好,虽短暂但值得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方岳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建邺”是指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南京
    • C. 杭州
  3. 诗人因何原因感到孤独?

    • A. 身体不适
    • B. 离家太远
    • C. 朋友太少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方岳的《中秋》均以月亮为主题,前者侧重于思乡之情,后者则更多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孤独的体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