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乡经月雨,潮海暮春天。
芒种嗟无日,来牟失有年。
人多蓬菜色,村或断炊烟。
谁谓山中乐,忧来百虑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水乡的春天,经过一个月的细雨,潮湿的海面上弥漫着暮春的气息。虽然是芒种时节,却因天气阴沉而无法见到阳光,仿佛失去了整整一年的光阴。村里的人们多是吃蓬菜,村庄里偶尔能看到炊烟,也显得断断续续。有人说在山中生活很快乐,但面对忧愁和烦恼,心中却是煎熬不已。
注释:
- 水乡:指水网密布的乡村,多指江南地区。
- 经月雨:经过一个月的雨水,形容天气阴雨绵绵。
- 潮海:指海面潮湿的状态。
- 芒种:农历六月初,表示夏季的一个节气,通常是播种的时期。
- 蓬菜:一种野菜,常见于普通农家,象征穷困生活。
- 炊烟:指做饭时冒出的烟,象征家园的温暖。
- 忧来百虑煎:忧愁的心情让人感到无尽的烦恼和煎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望,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为主。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擅长细腻的景物描写。
创作背景:
《龙华山寺寓居十首》是王之望在龙华山寺隐居期间创作的一组诗。这首诗描绘了他在水乡隐居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内心挣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阴雨绵绵的春天,营造出一种愁苦的氛围。开头两句以“水乡经月雨,潮海暮春天”引入,描绘了自然环境的湿润与沉闷,给人以压抑的感觉。接下来的“芒种嗟无日,来牟失有年”则表达了农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无奈,反映出对农业生活的沉重负担。
诗中“人多蓬菜色,村或断炊烟”进一步揭示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蓬菜作为一种贫穷食物的象征,突显了村民的生活困境。而“谁谓山中乐,忧来百虑煎”则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质疑了山中隐居的乐趣,抒发了面对忧虑时的无奈与煎熬。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的描写,又有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乡经月雨:描绘了雨水浸润的水乡,表现出一片湿润的景象。
- 潮海暮春天:春天即将结束,海面潮湿而阴暗,暗示了天气的阴沉。
- 芒种嗟无日:在这个农忙时节,却因阴雨而无阳光,表达了对时节的失落感。
- 来牟失有年:强调失去时光的遗憾,仿佛这一年都被雨水吞没。
- 人多蓬菜色:乡村生活贫困,居民多吃这种野菜,表现生活的艰难。
- 村或断炊烟:家家户户的炊烟不再连续,象征生活的断裂与不稳定。
- 谁谓山中乐:反问隐居在山中是否真有乐趣,开始质疑理想生活的美好。
- 忧来百虑煎:忧愁不断,心中充满烦恼,体现出内心的苦闷。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忧来百虑煎”将忧虑比作煎熬,形象生动。
- 对仗:开头的“水乡”与“潮海”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失有年”夸大了时间的流逝,增强了焦虑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无奈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出个体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矛盾和挣扎。诗人质疑理想的隐居生活,揭示了内心的忧虑与焦虑,探讨了人生命运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乡: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但也暗含孤独和苦闷。
- 芒种:代表着农耕生活的艰辛与对自然依赖的无奈。
- 蓬菜:象征贫穷与困苦,反映了生活的艰难。
- 炊烟:象征家的温暖与生活的希望,但在这里却显得断断续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阴雨绵绵的春天? A. 人多蓬菜色
B. 水乡经月雨
C. 谁谓山中乐
D. 村或断炊烟 -
“忧来百虑煎”中的“煎”是指: A. 烹饪
B. 烧焦
C. 煎熬
D. 残酷 -
诗中提到的“芒种”代表: A. 收获的季节
B. 农忙的时节
C. 秋季的到来
D. 春耕的开始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可以将王之望的《龙华山寺寓居十首》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两者都涉及隐居生活的主题,但王之望更强调生活的困苦与忧虑,而李白则展示了自由与洒脱的对比,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王之望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