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道中》

时间: 2025-01-04 12:43:31

半夜秋声独断蓬,百年身事算成空。

祢生词赋抛江夏,汉祖精神忆沛中。

未必他时能富贵,只应从此见穷通。

边禽陇水休相笑,自有沧洲一棹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京道中
作者:罗隐

半夜秋声独断蓬,
百年身事算成空。
祢生词赋抛江夏,
汉祖精神忆沛中。
未必他时能富贵,
只应从此见穷通。
边禽陇水休相笑,
自有沧洲一棹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夜独自倾听秋声的感慨,思索自己的一生是否白白浪费。回想起古人祢生的辞赋被抛弃在江夏,汉高祖的气节又让他想起沛县。诗人认为,人生未必总是富贵的,或许未来还有机会,但从现在的处境来看,贫穷与富贵的界限已然显现。对于那些在边陲水边的鸟儿,不必嘲笑他人,毕竟自有一叶扁舟在沧海中漂流。


注释

字词注释

  • 半夜:深夜。
  • 秋声:秋天的声音,常指秋风、落叶等带来的感受。
  • 独断蓬:独自一人,听到秋声,感觉如同蓬草一般孤独。
  • 百年身事:指一生的经历和所做的事情。
  • 祢生:古代文学家,名祢衡,擅长辞赋。
  • 汉祖:指汉高祖刘邦。
  • 沧洲:指大海,象征广阔的前途。
  • 一棹风:一叶扁舟,常用来比喻人生的旅途。

典故解析

  • 祢生江夏:祢衡在江夏被称道,后因政治原因被贬,反映出诗人对古人的惋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汉祖精神:汉高祖刘邦的气节,象征着英雄豪杰的理想与抱负。
  • 穷通:意指贫富与命运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字梦阮,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0年,卒于公元883年。其诗风清新自然,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西京道中》写于诗人旅途之中,正值秋季,作者在独行的过程中感受到孤独与人生的无常,借此表达对自己及古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西京道中》是一首包含强烈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孤寂与思索,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开头“半夜秋声独断蓬”展现了诗人在寂静夜晚的孤独,秋声的萧瑟与蓬草的无助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接下来的“百年身事算成空”则是对自己一生的反思,诗人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似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诗中提到的古人祢衡以及汉高祖刘邦的精神,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也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对比。未必富贵的直白表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苦短、命运多变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边禽陇水休相笑,自有沧洲一棹风”作结,表达了对未来的希冀与自信,尽管眼下处境不佳,但仍相信自有前途。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以及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半夜秋声独断蓬:深夜的秋声让我独自思索,感到如同蓬草般的孤寂。
  • 百年身事算成空:回顾一生的经历,发现许多努力似乎都是徒劳的。
  • 祢生词赋抛江夏:古代诗人祢衡的词赋如今被抛弃在江夏。
  • 汉祖精神忆沛中:汉高祖的气节使我想起沛县那段历史。
  • 未必他时能富贵:未来未必就能富贵。
  • 只应从此见穷通:从现在的处境来看,贫富的界限已然显现。
  • 边禽陇水休相笑:那些在边陲水边的鸟儿,别再嘲笑他人。
  • 自有沧洲一棹风:自有一叶扁舟在大海中漂流,象征着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秋声、蓬草等意象,生动地传达了诗人的感受。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仗工整,提升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沧洲象征着广阔的前途与生命的旅程,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夜的孤独,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希望,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依然要相信未来。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声:象征着孤独与思索。
  • :象征着孤独与无助。
  • 江夏:历史的沉浮,古代文化的沧桑。
  • 沧洲:象征着广阔的未来与希望。
  • 棹风: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方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祢生”指的是哪位古代文学家? A. 司马相如
    B. 祢衡
    C. 杜甫

  2. 诗人用哪个意象表达孤独的感受? A. 秋声
    B. 沧洲
    C. 汉祖

  3. 诗中提到的“未必他时能富贵”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绝望
    B. 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C.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对人生与孤独的思考。
  • 杜甫《春望》:反映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忧虑。

诗词对比
《西京道中》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

  • 二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但《西京道中》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思考,而《将进酒》则强调了豪情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