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外兄施伯侃下第赴并门叔父招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共是干时者,同为失意人。
言趋太原召,如忍宛陵亲。
笳鼓听临塞,琴书未离身。
别君无斗酒,当识士安贫。
白话文翻译:
我们都是同在这个时代的人,都是失意者。
听说你要去太原被召,怎能忍心离开宛陵的亲友呢?
在边塞听到的笳鼓声,琴书依旧伴随在身边。
和你分别时没有美酒相赠,应该知道志士也能安于贫困。
注释:
- 干时: 指同在一个时代。
- 失意人: 处境不佳的人。
- 言趋: 说到前往。
- 太原: 地名,指山西省会。
- 宛陵: 地名,指今安徽省的一个地区。
- 笳鼓: 古代乐器,代表边塞的军事气氛。
- 琴书: 指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 斗酒: 指豪饮的酒,形容宴请的热闹。
- 士安贫: 指有志之士能够安于贫困的生活。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士安贫”可以联系到中国古代对士人的理想追求,强调即使身处贫困仍能保持高尚的品德和志向。此类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尤为突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蕙堂,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梅尧臣与外兄施伯侃分别之际,表达了他对外兄的关心和对彼此失意的感慨。诗中透露出作者对士人精神的推崇及对生活困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作者与外兄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失意人生的共同感悟。开篇两句“共是干时者,同为失意人”直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苦涩。接下来的内容则表现出对外兄即将前往太原的矛盾心情,既是对前途的期待,又有对离别的惋惜。特别是“笳鼓听临塞,琴书未离身”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身处边塞的孤独与对文化生活的依赖。最后一句“别君无斗酒,当识士安贫”则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的精神境界,展现了士人的高尚情操与理想追求。整首诗语言清新,情感真挚,既有对朋友的思念,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共是干时者: 表达与外兄同为一个时代的感慨。
- 同为失意人: 强调两人都处于失意的境地,增添共鸣。
- 言趋太原召: 提到外兄的前途,暗含对未来的期许与担忧。
- 如忍宛陵亲: 反映出作者对亲情的珍视。
- 笳鼓听临塞: 通过音乐意象引入边塞生活。
- 琴书未离身: 说明文化修养与精神寄托。
- 别君无斗酒: 表达离别时的遗憾。
- 当识士安贫: 传达一种超脱名利的志向。
修辞手法:
- 对仗: “笳鼓”与“琴书”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 比喻: “士安贫”比喻有志之士应有的精神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友谊为主线,反映了失意者的共同心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理想的追求,传递出一种超然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笳鼓: 代表战争与孤独。
- 琴书: 象征文人生活的优雅与追求。
- 斗酒: 代表友情与欢聚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共是干时者”中的“干时”指的是什么?
- A. 同在一个时代
- B. 同为成功人士
- C. 共同的名字
- D. 一起的朋友
-
“士安贫”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富贵是最重要的
- B. 安于贫困的高尚情操
- C. 追求物质的欲望
- D. 朋友之间的骄傲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牧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by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但情感更为浓烈。
- 《登高》 by 杜甫: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历史的沉重感。
参考资料:
- 《梅尧臣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