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曾端伯晚过青山
李牧 〔宋代〕
怪底尘劳破,青山在眼中。
竹桥低跨水,林磬小鸣风。
半岭暮云碧,一村霜叶红。
禅枝栖众鸟,回首意无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烦扰的厌倦,眼前的青山依然如故。竹桥低垂,横跨在水面上,林间的石磬在微风中轻轻响起。山半腰的暮云碧绿,村庄里霜打的叶子显得格外红艳。禅意的树枝上栖息着许多鸟儿,回头望去,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绪。
注释:
- 怪底:为什么、何以。
- 尘劳:指世俗的烦扰和劳累。
- 竹桥:用竹子做的桥。
- 林磬:林中的石磬,象征自然的声音。
- 半岭:山的半腰。
- 霜叶:秋霜打过的树叶,颜色变得鲜艳。
- 禅枝:指有禅意的树枝,符合宁静的自然环境。
- 意无穷:意境深远,思绪绵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牧,宋代诗人,以山水诗和抒情诗见长。他的作品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的思考,具有清新脱俗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晚年,可能是在一次游览青山时产生的感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烦恼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流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李牧对青山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烦恼的淡然态度。开头的“怪底尘劳破”表明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不屑与厌倦,接着以“青山在眼中”引入自然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诗中描绘的竹桥、林磬、暮云、霜叶,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自然画面,传达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切感受。
“竹桥低跨水,林磬小鸣风”两句,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宁静的氛围,仿佛让人听到自然的声音,感受到清风拂面。“半岭暮云碧,一村霜叶红”则是对色彩的对比,展现了秋冬交替的美丽景致,既有蓝天白云的清新,又有红叶的热烈。最后,“禅枝栖众鸟,回首意无穷”,则引导读者进入一种禅意的境界,留下无限的思考与回味。
整首诗意境悠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理解,及其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怪底尘劳破”:为何世俗的烦恼会破碎?诗人探讨自己的心境。
- “青山在眼中”:眼前的青山依旧美丽,象征着不变的自然。
- “竹桥低跨水”: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的景象。
- “林磬小鸣风”:自然的声音轻柔,令人心境宁静。
- “半岭暮云碧”:山半腰的暮云如碧般美丽,暗示着夕阳西下的宁静。
- “一村霜叶红”:村庄的红叶在霜打后更加鲜艳,展现秋冬的美。
- “禅枝栖众鸟”:树枝上栖息着许多鸟,表达自然生机。
- “回首意无穷”:回首望去,情思涌动,意境深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心灵的寄托。
- 拟人:给予自然景物以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竹桥低跨水,林磬小鸣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恒久与宁静。
- 竹桥:自然与人造的结合,展现和谐。
- 林磬:自然的声音,传递宁静。
- 霜叶:象征生命的变迁和美的瞬间。
- 众鸟:代表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尘劳”指的是什么? A. 自然风光
B. 世俗烦恼
C. 人际关系 -
“竹桥低跨水”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A. 高耸的山峰
B. 竹制的桥横跨水面
C. 夕阳西下 -
诗中提到的“霜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A. 自然的美丽
B. 生命的流逝与变化
C. 和谐的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同样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山水之美与宁静。
诗词对比:
- 李牧与王维的作品都以山水为主题,但李牧更注重内心的反思,而王维则强调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精华》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牧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