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睡
——文天祥
频搔白首强忧煎,
细雨青灯思欲颠。
南北东西三万里,
古今上下几千年。
只因知事翻成恼,
未到放心那得眠。
眼不识丁马前卒,
隔床鼾鼻正陶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忧虑而无法入眠的情感。他频频抓挠着白发,心中烦恼不已;细雨中独坐青灯旁,思绪纷飞,几近失控。南北东西相隔三万里,古今上下跨越几千年,这些深邃的历史和空间使他更加焦虑。因为对世事的了解而感到烦恼,心中无法放松,又怎能入睡呢?眼前的人或许是个无名小卒,但他却在床上鼾声如雷,沉浸在自己的安眠中。
注释:
- 频搔:频繁地抓挠。
- 白首:指年老,白发苍苍。
- 忧煎:忧虑煎熬。
- 细雨青灯:细雨中在青灯下,指环境的孤独和清冷。
- 南北东西:指广阔的空间,象征遥远的距离。
- 古今上下:指历史的深厚与时间的流逝。
- 知事:了解世事。
- 放心:心中能够放松。
- 丁马前卒:无名小卒,指普通人。
- 鼾鼻正陶然:鼾声如雷,沉醉于睡眠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廷亮,号宋江,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文学家。他在抵抗蒙古入侵的过程中表现出色,最终被捕身亡。文天祥的诗歌多表达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风格雄浑激昂。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文天祥被俘后,面临国家灭亡和个人命运的双重压力之下,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个人生死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不睡》是一首充满忧愁和思考的诗作,展现了文天祥在动荡年代中的心灵挣扎。诗的开头“频搔白首强忧煎”,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忧虑而失眠的状态,这种强烈的心理感受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接下来的“细雨青灯思欲颠”,更是将环境与心境结合,细雨和青灯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突显出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南北东西三万里,古今上下几千年”一句,诗人通过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感,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似乎在反思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接下来的“只因知事翻成恼,未到放心那得眠”,揭示了诗人因对时局的深刻认识而感到的无奈与烦恼,难以安心入睡。
最后,诗人以“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作结,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普通人安逸生活的羡慕,自己却因心中忧虑而无眠。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也让人深思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频搔白首强忧煎:描绘诗人的白发与焦虑,暗示年长的忧虑。
- 细雨青灯思欲颠:细雨中思绪纷飞,形象化诗人孤独的内心。
- 南北东西三万里:表达时空广阔,内心愁苦无处不在。
- 古今上下几千年:历史的沉重感让诗人倍感无奈。
- 只因知事翻成恼:因了解世事而烦恼,揭示了诗人的责任感。
- 未到放心那得眠:心中无法放松,自然无法入睡。
- 眼不识丁马前卒:暗指世间无名小卒,也反映诗人对世事的无奈。
- 隔床鼾鼻正陶然:描绘身边人沉醉入眠,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自己失眠与他人安睡形成对比,突显内心的孤独与焦虑。
- 意象:细雨、青灯等意象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排比:广阔的南北东西与古今上下,增强了诗的气势和深度。
主题思想:整体诗作表现了文天祥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在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无奈与渺小,深刻反映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 白首:象征年老与忧愁。
- 细雨:象征孤独与思考的环境。
- 青灯:象征孤独的思索与夜晚的清冷。
- 鼾声:象征他人安逸,形成对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频搔白首”指的是什么?
a) 失眠的状态
b) 年老的忧虑
c) 思念家人 -
“南北东西三万里”表达了什么?
a) 空间的广阔
b) 时间的流逝
c) 生活的烦恼 -
诗中提到的“隔床鼾鼻正陶然”意指:
a) 诗人的失眠
b) 他人的安逸生活
c) 诗人的孤独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同样表达孤独与思乡的情感,但其背景是宁静的夜晚,而文天祥的《不睡》则是在忧国忧民的情境下,展现了更为复杂的内心挣扎。
参考资料:
- 文天祥《文山先生诗文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