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时间: 2025-01-04 10:06: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作者: 文天祥 〔宋代〕
心期耿耿浮云上,
身事悠悠落日西。
千古兴亡何限错,
百年生死本来齐。
沙边莫待哀黄鹄,
雪里何须问牧羝。
此处曾埋双宝剑,
虹光夜指楚天低。
白话文翻译:
我的心情像那浮云一般高挂在天空,
我的身世却悠然地向西沉落。
千古的兴亡有多少错综复杂,
百年的生死本应是平等的。
在沙边不要等待那哀伤的黄鹄,
在雪中又何必去询问那牧羝。
这里曾埋藏着两把宝剑,
夜晚的虹光指向了楚天的低处。
注释:
字词注释:
- 耿耿:明亮而清晰,形容心中的情感显而易见。
- 悠悠:形容时间悠长,事物的变化缓慢。
- 兴亡:指国家或王朝的兴起与衰落。
- 黄鹄:指一种鸟,常用作哀伤的象征。
- 牧羝:指牧羊的公羊,隐喻安逸的生活。
- 双宝剑:象征英雄的气概与理想,暗示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
典故解析:
- 楚天:指古楚国的天际,象征着理想和荣耀。
- 宝剑: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以象征忠诚与正义,表明有志之士的抱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履善,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以刚烈的性格和坚定的爱国情怀著称,尤其是在抵抗元朝侵略的斗争中表现突出。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灭亡前夕,文天祥身处动乱之中,目睹国家的沦丧与百姓的苦难。诗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感慨和个人理想的无奈。
诗歌鉴赏: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是一首饱含情感的诗作,展现了文天祥深刻的历史感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的开篇以“心期耿耿浮云上”引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高远与追求,透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接下来的“身事悠悠落日西”则对比了内心的理想与现实的无奈,表现出一种无力感。
千古兴亡的流转,诗人以“千古兴亡何限错”反思历史,感受到兴亡更替的无常与错综复杂,而“百年生死本来齐”则强调了生命的平等与无常,暗示无论个人如何努力,最终都逃不过生死的规律。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提到“沙边莫待哀黄鹄”,暗示在逆境中不要惋惜,反而应勇敢面对。“雪里何须问牧羝”,则表达了对安逸生活的拒绝,强调要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
结尾两句“此处曾埋双宝剑,虹光夜指楚天低”则蕴含着诗人的理想与志向,双宝剑象征着过去的荣耀与理想,虹光指向低处的楚天,暗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心期耿耿浮云上:诗人心中有理想和追求,像浮云一样高远。
- 身事悠悠落日西:身处现实的他却感到生活的沉重与无奈,像落日一样渐渐消逝。
- 千古兴亡何限错:对历史的思考,感慨兴亡更替的复杂。
- 百年生死本来齐:生死无常,人人平等,强调生命的脆弱。
- 沙边莫待哀黄鹄:在困境中不应惋惜过去的失去。
- 雪里何须问牧羝:面对困境,不必寻求安逸,要勇敢前行。
- 此处曾埋双宝剑:提及过去的荣耀与理想。
- 虹光夜指楚天低:象征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距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浮云,表现理想的高远。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宝剑、黄鹄等意象象征着理想、忠诚与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折射出他坚定的爱国情怀与刚烈的个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云: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远。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现实的无奈。
- 黄鹄:象征哀伤与失去。
- 双宝剑:象征过去的荣耀与英雄气概。
- 虹光:象征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心期耿耿浮云上”是什么意思?
- A. 心情沉重
- B. 追求高远
- C. 生活安逸
-
“千古兴亡何限错”反映了作者对什么的思考?
- A. 个人命运
- B. 历史的复杂
- C. 友情的珍贵
-
“此处曾埋双宝剑”象征了什么?
- A. 个人的失落
- B. 过去的荣耀与理想
- C. 生活的艰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文天祥的诗作与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前者侧重于个人理想与无奈,后者则更多地反映了对现实的沉痛感受。
解读: 两位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表达了相似的爱国情怀与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