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拍》
时间: 2025-01-14 08:15: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二拍》
文天祥 〔宋代〕
洛阳一别四千里,
边庭流血成海水。
自经丧乱少睡眠,
手脚冻皴皮肉死。
反鏁衡门守环堵,
稚子无忧走风雨。
此时与子空归来,
喜得与子长夜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战乱而与故乡洛阳别离四千里之远,边疆战斗流血成海的惨状。在经历了丧乱后的少睡眠,身体因寒冷而受尽折磨,手脚冻得皮肉都快要死去。此时,诗人回到那扇围墙的门前,心中却无忧无虑,只盼与儿子在这漫长的夜晚一起畅谈。
注释
- 洛阳:古都,诗人思念的故乡。
- 边庭:边疆的战场,暗示战争的残酷。
- 流血成海水:形象地描述战斗的惨烈,流血如同海水一般。
- 丧乱:指因战乱而造成的死亡与破坏。
- 反鏁:回到故乡,指的可能是回到家中。
- 环堵:形容家中环境简陋,围墙四周。
- 稚子:年幼的孩子,象征无忧无虑。
- 长夜语:与亲人长时间交谈,表达亲情的温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忠臣,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为国捐躯,抗击元军,表现了极高的忠诚与气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国家动荡,民众流离失所。诗人在战乱中身心受创,怀念故乡与家人,表达出深切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人平安的渴望。
诗歌鉴赏
《十二拍》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诗,文天祥通过自身的经历,真实地描绘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摧残。诗的开头便以“洛阳一别四千里”开启,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接着“边庭流血成海水”,则用极具视觉冲击的语言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令人心痛。
诗中“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诗人在战乱期间的身心疲惫,令人感受到他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向往。而“手脚冻皴皮肉死”,则进一步强调了战乱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不屈不挠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与孩子在长夜中交谈的场景,流露出亲情的温暖和宁静。“稚子无忧走风雨”,无疑是诗人在艰苦环境中仍然希望下一代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这种对未来的期盼与祝福让整首诗充满了深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国破家亡的哀痛,又有对家庭团聚的渴望,展现了文天祥作为诗人的深厚人文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阳一别四千里:表达了与故乡的遥远距离,增加了思乡的情感。
- 边庭流血成海水:描绘了战场的惨烈,突显战争的残酷。
- 自经丧乱少睡眠:表明因战乱导致的失眠,表现诗人的疲惫。
- 手脚冻皴皮肉死:生动形象地描写身体受到寒冷折磨的惨状。
- 反鏁衡门守环堵:回到家中,表明守护家庭的责任。
- 稚子无忧走风雨:孩子的无忧无虑与成人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
- 此时与子空归来:表达诗人与家人团聚的喜悦。
- 喜得与子长夜语:强调家庭情感的温暖与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手脚冻皴/皮肉死”,使语言更具节奏感。
- 比喻:如“流血成海”,形象地表达战斗的惨烈。
- 对比:将孩子的无忧与自身的苦难形成强烈对比,展现人性的复杂。
主题思想:整首诗在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对战争惨烈的控诉中,传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展现出文天祥作为忠臣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洛阳:象征着故乡与温暖的家。
- 流血:战争的残酷与悲惨。
- 长夜:时间的漫长与孤独。
- 稚子:无忧无虑的未来,寄托着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十二拍》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李白
C. 文天祥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边庭”指的是?
A. 诗人的家乡
B. 战场
C. 乡村
D. 城市 -
诗中“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状态?
A. 精力充沛
B. 身心疲惫
C. 快乐无忧
D. 与世无争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文天祥的《十二拍》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均表达了对国家动乱的感慨,但文天祥更多地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个人痛苦,而辛弃疾则注重于表现英勇斗争的豪情。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更显悲壮,后者则充满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文天祥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