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戊戌重阳后十日,得吉川教授寄赠中国文学报第九册,赋此报谢,兼怀小川环树先生》
时间: 2025-01-06 15:51: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戊戌重阳后十日,得吉川教授寄赠中国文学报第九册,赋此报谢,兼怀小川环树先生》
经年未得东来信,谁辨弦声。
雾阻蓬瀛。看取秋阳作意明。
大同本是吾儒事,凝想澄平。
荡尽膻腥。弹压西风好共鸣。
白话文翻译
多年未收到你的信,谁能分辨那悠扬的琴声呢?
浓雾阻隔了通往仙境的路。看那秋阳,照耀得多么明亮。
大同理想本是我们儒家的事业,凝聚心思,期望能达到澄清明亮的境地。
让世间的浑浊气息荡然无存。与西方的风声一同共鸣,真是美好。
注释
- 东来信:指来自东方的信,这里可能暗指朋友或师长的音信。
- 弦声:指琴声或乐声,象征着思念和情感的寄托。
- 蓬瀛: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和境界。
- 大同:指“大同社会”,是儒家理想中的和谐社会状态。
- 膻腥:指世间的污浊和不纯洁的气息,常用来形容社会的不良现象。
- 西风:可能指西方文化或思想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龙榆生(1890-1969),字子愚,号青山,近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他深受传统文化熏陶,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与研究,风格上往往融汇古今,具有独特的个性。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戊戌重阳后,正值清末动荡之际,作者在接到吉川教授赠送的文学期刊后,感慨万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对旧社会弊端的反思,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采桑子》虽然字数不多,但情感深邃,意境悠远。开篇“经年未得东来信,谁辨弦声”,通过对友人音信的渴望,展示了作者的孤独与思念。接着“雾阻蓬瀛”,以浓雾阻隔理想的意象,反映了现实的困扰和对美好境界的向往。诗中提到“大同”,不仅是对儒家理想的追求,更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革的期盼。
“荡尽膻腥”一句,直指社会的污浊,表达了对清新社会的渴望。最后一句“弹压西风好共鸣”,则表现了对西方文化的包容与吸纳,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经年未得东来信,谁辨弦声”:多年未收到来自东方的信,琴声谁能辨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 “雾阻蓬瀛”:浓雾阻隔了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象征着现实的困扰。
- “看取秋阳作意明”:秋阳照耀,象征着明亮和希望。
- “大同本是吾儒事”:大同理想是儒家的追求,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 “凝想澄平”:凝聚心思,期待达到澄清明亮的境地。
- “荡尽膻腥”:希望除去世间的浑浊和不良现象。
- “弹压西风好共鸣”: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出美好的声音。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经年未得”与“雾阻蓬瀛”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雾和阳光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隐喻:琴声隐喻情感的寄托,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来信: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弦声:象征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蓬瀛:寓意理想与追求。
- 秋阳:象征明亮与希望。
- 大同:象征和谐社会的理想。
- 膻腥:指世间的污浊与不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来信”指的是什么? A. 来自西方的信
B. 来自东方的信
C. 来自北方的信
D. 来自南方的信 -
“荡尽膻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个人富贵
B. 社会清明
C. 友人相聚
D. 文化交流 -
诗中提到的“大同”是指什么? A. 和谐社会的理想
B. 个人理想的追求
C. 自然界的平衡
D. 经济繁荣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 《将进酒》李白:展现了豪放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龙榆生的《采桑子》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人和事的思念,但前者更多地关注于社会理想和文化交流,而后者则专注于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龙榆生诗文选》
- 《中国近现代诗歌史》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