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童尚质书怀三首
作者: 陈著 〔宋代〕
地偏人迹悄,月到小窗明。
鼓瑟希曾点,观书慨屈平。
物情閒里见,世事梦中更。
不著黄粱枕,虚名已自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在偏僻的地方,只有少数人经过,夜晚的月光照进小窗户,显得格外明亮。
弹奏瑟琴时,悠扬的音调仿佛在轻声吟唱,我在书中感慨屈原的遭遇。
对世间事物的情感在闲暇时显露出来,而对于世事的认识仿佛是在梦中更为深刻。
不再沉迷于虚假的名声,心灵的负担已经变得轻松。
注释:
- 地偏:偏僻的地方,少有人迹。
- 人迹悄:人走的痕迹很少,环境显得寂静。
- 鼓瑟:弹奏瑟,古代的一种乐器。
- 希曾点:轻轻地拨弄,音调悠扬。
- 屈平:指屈原,著名的古代诗人。
- 物情:世间事物和情感。
- 梦中更:在梦中更能感受到世事的深刻。
- 黄粱枕:指黄粱梦,寓意虚幻的名利。
- 虚名:空洞的名声。
典故解析:
- 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遭遇和作品常被后人引用,以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 黄粱梦:出自《庄子》,比喻虚幻的梦想或空洞的名利追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以诗文著称,风格清新淡雅,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一个安静的夜晚,诗人独处于书房,思索人生和世事,借助月光和音乐,感悟生命的真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夜晚,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世事的思考。首句“地偏人迹悄”开篇便营造了一种孤独的氛围,似乎在强调生活的清净与内心的孤独。接着,月光透过小窗,使得环境显得更加明亮,这种明亮又与书本的知识、音乐的旋律相结合,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在弹瑟的过程中,诗人不禁想起了屈原的悲伤与自省,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也反映出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随后,诗人提到“物情閒里见”,在闲暇时,世间的情感与事物显得格外清晰,而对世事的理解则如同梦中般更为深刻,暗示着对现实的反思与领悟。
结尾“不著黄粱枕,虚名已自轻”则点出了诗人对名利的超然态度,表明他不再追求虚幻的名声,而是选择一种更为淡泊的生活态度,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尤为珍贵。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内心的剖析,也是对当时社会名利观念的反思,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地偏人迹悄:描绘环境的宁静与偏僻,暗示诗人的孤独。
- 月到小窗明:月光透过窗户,映照出内心的清澈与明亮。
- 鼓瑟希曾点:通过音乐的细腻描绘,表达情感的悠扬。
- 观书慨屈平:通过读书与屈原的联想,表达对历史与自我境遇的思索。
- 物情閒里见:在闲暇中感知世事的深刻,反思人生的意义。
- 世事梦中更:对现实的观察与理解,如梦境般更加真切。
- 不著黄粱枕:不再追求空洞的名利,表现心态的超脱。
- 虚名已自轻:意指对于虚名的轻视,体现诗人追求真理的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黄粱梦”比喻虚妄的名利。
- 对仗:如“物情閒里见,世事梦中更”,对仗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思名利与人生的意义,诗人通过对宁静生活的描绘,表达出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追求和对虚名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 月光:象征清明与宁静。
- 瑟琴:代表艺术与情感的表达。
- 书籍:象征知识与历史的积累。
- 黄粱梦:隐喻虚幻的名利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屈平”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屈原
- D. 陶渊明
-
“不著黄粱枕”中的“黄粱”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米
- B. 一种梦
- C. 一种名声
- D. 一种书籍
-
诗人在最后表达了对什么的态度?
- A. 追求名利
- B. 超然淡泊
- C. 感慨历史
- D. 追求爱情
答案:
- C. 屈原
- B. 一种梦
- B. 超然淡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 - 屈原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次韵童尚质书怀三首》均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内心思考的感受,但《静夜思》更注重对乡愁的描绘,而《次韵童尚质书怀三首》则更侧重于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屈原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