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陶通直赴清溪》

时间: 2025-01-09 14:16:40

忠文文正二大老,苏李广平三舍人。

喜见通贤家子弟,自言得邑少风尘。

从来势利关心薄,此去溪山琢句新。

肯向西湖留数月,钱塘初识小麒麟。

意思解释

送李陶通直赴清溪

原文展示:

忠文文正二大老,苏李广平三舍人。
喜见通贤家子弟,自言得邑少风尘。
从来势利关心薄,此去溪山琢句新。
肯向西湖留数月,钱塘初识小麒麟。


白话文翻译:

忠文和文正是两位大老,苏和李是三位舍人。
我高兴地看到通贤这样的家族子弟,自言在这个地方少了些风尘。
自古以来,势利之人对友情关心淡薄,而你此行到溪山,将会有新的诗句诞生。
愿意在西湖多留几个月,刚好在钱塘初次见到小麒麟。


注释:

  • 忠文文正: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官员,代表了贤良淑德的形象。
  • 通贤:指的是李陶,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
  • 风尘:指世间的喧嚣与烦扰。
  • 势利:即看重权势与金钱的人。
  • 溪山:指自然风光,象征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 小麒麟:表现出对未来成就的期望,象征着优秀人才的出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以情感真挚、语言生动著称,富有个人风格。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李陶前往清溪的送别之际,表达了苏轼对李陶的欣赏和对他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同时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的交往及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送李陶通直赴清溪》是一首表达情谊和祝福的诗作。全诗开篇提到忠文和文正两位大老,体现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与认可,同时也展现了苏轼对文人道义的追求。接着,苏轼转向李陶,称赞其为“通贤”,显示出对年轻一代才俊的期待与信任。

在诗中,苏轼提到“从来势利关心薄”,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疏远,强调了真正的友谊在于志同道合,而非追逐利益。这种情感的表达让人倍感温暖,也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更加深沉。

最后,诗人希望李陶能够在西湖驻足多留,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无限期待。西湖的美丽景象与李陶的才华相得益彰,暗示着他将在此地找到灵感,创作出令人惊艳的诗句。

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也让我们感受到苏轼作为一位文人的情怀与理想,充满了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忠文文正二大老:开篇提到两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显示出对传统的尊重。
    • 苏李广平三舍人:自谦身份,强调共同的文人情谊。
    • 喜见通贤家子弟:对李陶的赞赏,表示对年轻人的期望。
    • 自言得邑少风尘: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从来势利关心薄:揭示了人际关系中势利的冷漠。
    • 此去溪山琢句新:希望李陶在自然中获得灵感,创作新的诗句。
    • 肯向西湖留数月:期待他在西湖停留,创造佳作。
    • 钱塘初识小麒麟:在钱塘地区,初次见到优秀的人才。
  • 修辞手法:全诗采用了对偶(如“忠文文正”与“苏李广平”),通过对比强化了诗意,形象生动。同时,诗中隐喻与象征丰富,尤其“小麒麟”寓意深远,象征着杰出的人才与美好的未来。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送别为主线,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同时反映出对社会风气的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忠文文正:道德的象征,代表着理想中的人文精神。
  • 溪山:自然的象征,寓意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 西湖:美丽的象征,代表着生活的理想与美好愿景。
  • 小麒麟:优秀人才的象征,预示着未来的希望与辉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忠文文正”指的是: A. 两位年轻的诗人
    B. 两位德高望重的老者
    C. 两位地方官员
    D. 两位历史人物

  2. 诗中提到的“风尘”指的是什么? A. 自然景观
    B. 人世间的喧嚣与烦扰
    C. 诗歌创作
    D. 生活的简单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 诗词对比
    比较苏轼与王维的作品。苏轼的诗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人文关怀,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思考。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苏轼集》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