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冲卿中秋胧月》
时间: 2025-01-01 15:46: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岂无锦幄翠帘垂,匝树胆灯正赫曦。
共惜月华方满夜,更当秋色中分时。
乌皮几稳风侵鬓,白玉楼高冷透肌。
千里浮云何处断,北来试问雁应知。
白话文翻译:
这夜空下,难道没有华美的帐幕和翠绿的帘子吗?四周的树木上,灯火正明亮。我们共同珍惜这皎洁的月光,正值夜色最浓的时候,更是在这秋天的时节。乌皮的小船在水面上稳稳地漂浮,微风轻轻拂过我的头发,白玉般的楼阁高耸入云,让人感到寒意透骨。千里之外的浮云,究竟在哪里断了?我试着问北来的大雁,它应该知道。
注释:
- 锦幄:华丽的帐幕,象征着富贵和美好生活。
- 翠帘:绿色的帘子,通常用于装饰,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 匝:环绕,围绕的意思。
- 胆灯:一种灯具,通常放在树上或架子上,用于照明。
- 乌皮:指黑色的船,象征着安静和稳重。
- 白玉楼:比喻高贵、洁白的建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其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他的诗词作品风格清新,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中秋时节,正值秋天的月圆之夜,诗人通过景象描写与内心感受的交织,表达了对月光的珍惜和对秋色的欣赏,反映出一种淡淡的思乡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中秋为背景,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美感。诗的开头以“岂无锦幄翠帘垂”引出,描绘了一幅华美的夜景,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接着“共惜月华方满夜”,表现出诗人对月光的珍惜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诗中的意象如“乌皮几稳”与“白玉楼高”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表现出一种恬静的生活状态,而后者则带有一丝清冷,展现了秋夜的孤独和凉意。
在最后两句,诗人询问千里浮云的去向,表现出一种对人生无常与自然变化的思考,同时也隐含了对未来的迷惘和对故乡的思念。整首诗在意象的对比与情感的投射中,构建了一个既美丽又略显忧伤的秋夜图景,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岂无锦幄翠帘垂:开篇设问,暗示美好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华丽的氛围。
- 匝树胆灯正赫曦:描绘四周灯光明亮,增强了夜晚的温暖感。
- 共惜月华方满夜:传达对月光珍惜的情感,暗示团圆的意义。
- 更当秋色中分时:强调秋天的美丽与短暂,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乌皮几稳风侵鬓:描绘静谧的船只与轻柔的风,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 白玉楼高冷透肌:展现高楼的冷清,与前面的温暖形成对比,增添孤独感。
- 千里浮云何处断:表达对远方的思考,隐喻人生的迷惘。
- 北来试问雁应知:通过大雁传达对故乡的想念,呼应诗的主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玉楼”比作高洁的建筑,增添了诗的雅致。
- 对仗:如“乌皮几稳”与“白玉楼高”,形成了音韵的和谐与视觉的美感。
- 设问:通过“岂无”与“何处断”的设问,引导读者思考与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感叹,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华:象征着团圆与美好,代表着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秋色:象征成熟与收获,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 浮云:象征变幻与无常,反映了人生的无奈与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岂无锦幄翠帘垂”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华美生活的向往
- B. 对秋天的惋惜
- C. 对月光的珍惜
-
诗人用“千里浮云”暗示了什么?
- A. 对自然的观察
- B. 对人生的迷惘
- C. 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王维的《中秋月》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与独处的感受,而王维的《中秋月》则更加强调了自然的宁静与心灵的寄托。两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但都在中秋的背景下,展现了对月亮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寄托。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 《司马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