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

时间: 2025-01-01 15:03:53

当敬不敬谓这悖,当正不正谓之谀。

是中适莫俱难著,意态微生已觉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成
当敬不敬谓这悖,
当正不正谓之谀。
是中适莫俱难著,
意态微生已觉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当我们应该敬重某人而不去敬重时,就显得有些悖逆;而当我们应该正直而不正直时,就显得阿谀奉承。处在这种两难境地,确实很难做到恰如其分,而我心中的情意渐渐疏远,已然有所察觉。

注释:

  • 当敬不敬:应当敬重而不敬重。
  • 谓之悖:称之为悖逆或违背常理。
  • 当正不正:应当正直而不正直。
  • 谓之谀:称之为阿谀奉承。
  • 是中适莫俱难著:在这种情况下,恰如其分的把握都是困难的。
  • 意态微生已觉疏:心中的意态逐渐疏远,已经感到有所不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常体现出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哲理思考。他的作品常常关注人性与社会的关系,风格简练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偶成》创作于宋代,正值中国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际关系中虚伪与真实的思考,反映出当时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的道德困境。

诗歌鉴赏:

《偶成》是一首充满哲理思考的诗,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困惑。诗中提到的“敬”与“不敬”、“正”与“不正”并不是简单的道德判断,而是反映了人们在复杂情境中所面临的道德选择。诗人对这种两难的描述,既有对自我内心的犀利剖析,也有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尤其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与逐渐疏远的情感,充满了无奈与惆怅。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朴实的语言展现了深邃的思想。曹彦约以其独到的视角,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于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现象,令人深思。这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细致观察与理解,使得《偶成》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当敬不敬谓这悖:当应当敬重他人时却不去敬重,这种行为是悖逆的。
  2. 当正不正谓之谀:当应当正直时却不正直,这种行为则是阿谀奉承。
  3. 是中适莫俱难著: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想要做到恰如其分实在是困难重重。
  4. 意态微生已觉疏:心中的情感和态度逐渐生疏,已经开始感到这种变化。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敬”与“不敬”,“正”与“不正”的对比,突显道德困境。
  • 反复:反复使用“当”字,强调应有的道德标准与实际行为之间的矛盾。
  • 隐喻:用“意态微生”隐喻内心情感的变化,展现诗人细腻的内心体验。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人际关系中道德困境的思考,表达了对虚伪与真实之间的挣扎,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与自我反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尊重和真诚。
  • :象征正直和道德。
  • :象征违背和冲突。
  • :象征虚伪和阿谀奉承。
  • 意态:象征内心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也反映了社会文化中对道德的期待与现实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当敬不敬”是指什么?

    • A. 应当敬重却不敬重
    • B. 应当友好却不友好
    • C. 应当帮助却不帮助
    • D. 应当爱护却不爱护
  2. 填空题:诗中提到“当正不正谓之__”,表示阿谀奉承。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虚伪与真实的思考。 (对/错)

答案:

  1.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曹彦约与陶渊明的诗歌都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曹彦约更注重对道德困境的反思,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对自然与内心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与主题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作者的个性。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