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韦郎中先梦六赤,后因打叶子以诗上》

时间: 2025-01-14 22:12:04

红蜡香烟扑画楹,梅花落尽庾楼清。

光辉圆魄衔山冷,

彩镂方牙着腕轻。

宝帖牵来狮子镇,金盆引出凤凰倾。

微黄喜兆庄周梦,六赤重新掷印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蜡香烟扑画楹,梅花落尽庾楼清。
光辉圆魄衔山冷,彩镂方牙着腕轻。
宝帖牵来狮子镇,金盆引出凤凰倾。
微黄喜兆庄周梦,六赤重新掷印成。

白话文翻译:

蜡烛燃烧产生的香烟扑向画栋,梅花在庾楼的清影中悄然落尽。
明亮的圆月冷冷地挂在山间,彩色的镂空装饰轻轻地佩戴在手腕上。
宝帖引来狮子镇守,金盆中引出倾斜的凤凰。
微微的黄色预示着庄周的美梦,六赤又重新掷下印章。

注释:

  • 红蜡:指蜡烛,红色蜡烛常用于祭祀或庆典。
  • 扑画楹:扑指轻轻地扑打,画楹指装饰绘画的柱子。
  • 庾楼:庾楼是古代的一种楼阁,常用来观景。
  • 光辉圆魄:指明亮的圆月,象征清冷的夜晚。
  • 彩镂方牙:指精美的镂空饰品,方牙形状的装饰。
  • 宝帖:可能指带有吉祥寓意的帖子或信物。
  • 狮子镇:意指镇守的狮子,象征威严和保护。
  • 金盆:用来盛放美好事物或象征富贵的器皿。
  • 微黄喜兆:指微微的黄色象征着吉祥的预兆。
  • 庄周梦:典指庄子梦蝶的故事,寓意梦境与现实的关系。
  • 六赤:可能指六个赤色的印章,象征重生或新的开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不多,但他的作品在当时受到认可,尤其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一个清冷的夜晚,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以及与自我情感的交融,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中涉及的多种意象如狮子、凤凰等,也反映了唐代人对于吉祥和美好未来的渴望。

诗歌鉴赏:

《龙州韦郎中先梦六赤,后因打叶子以诗上》是一首充满意象的诗作。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清冷,蜡烛的香烟与梅花的凋零,形成了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哲思的感悟。

其中“光辉圆魄衔山冷”一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清冷和孤独感,月亮的光辉宛如一位独自追寻梦想的旅者;而“微黄喜兆庄周梦”则点明了诗人的理想与希望,与庄周梦蝶的哲学思想相呼应,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红蜡香烟扑画楹:蜡烛的香烟轻柔地扑向装饰精美的柱子,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神秘的氛围。
  2. 梅花落尽庾楼清:梅花在清冷的庾楼上悄然凋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无常。
  3. 光辉圆魄衔山冷:明亮的月亮高挂山间,冷清的光辉传达出诗人的孤独感。
  4. 彩镂方牙着腕轻:精美的镂空装饰轻盈地佩戴在手腕上,展现出一种优雅与美丽。
  5. 宝帖牵来狮子镇:吉祥的帖子引来狮子镇守,寓意着对保护和安全的渴望。
  6. 金盆引出凤凰倾:金盆中倾斜的凤凰,象征着富贵与美好的未来。
  7. 微黄喜兆庄周梦:微微的黄色象征着吉祥,回忆起庄周的美梦,暗示着理想的实现。
  8. 六赤重新掷印成:重新掷下的六赤印章,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的重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蜡烛的香烟比作轻柔的扑打,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光辉圆魄”和“彩镂方牙”,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 象征:梅花、凤凰、狮子等意象都象征着不同的情感和理想,丰富了诗的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虽然生活中有孤独与无常,但仍然充满希望与美好,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烛:象征温暖与希望。
  • 梅花:代表着坚韧与美丽,亦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圆月:象征孤独与清冷。
  • 狮子:象征着威严与保护。
  • 凤凰:象征着美好与复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龙州韦郎中先梦六赤,后因打叶子以诗上》的作者是谁?

    • A. 白居易
    • B. 李洞
    • C. 杜甫
  2. 诗中“微黄喜兆”所象征的是什么?

    • A. 凶兆
    • B. 吉祥的预兆
    • C. 颜色的变化
  3. “光辉圆魄”描绘的是哪个自然现象?

    • A. 太阳
    • B. 月亮
    • C. 星星

答案:

  1. B. 李洞
  2. B. 吉祥的预兆
  3. B. 月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李洞的《龙州韦郎中先梦六赤》则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哲思与对理想的追求,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