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山堂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7:38:35

时时缓步到如山,松竹风过绕懦弦。

此是老人消日处,客来须饮去须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山堂二首 其二 姜特立 〔宋代〕

时时缓步到如山, 松竹风过绕懦弦。 此是老人消日处, 客来须饮去须眠。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慢慢地走到如山堂, 松竹间风吹过,仿佛绕着懦弱的琴弦。 这里是我老人消磨时光的地方, 客人来了,我们饮酒,客人离去,我便入睡。

注释:

  • 如山堂:诗中提到的地点,可能是作者常去的一个地方,具有一定的文化或历史背景。
  • 懦弦:指琴弦松弛,这里比喻风声柔和。
  • 消日:消磨时光,度过日子。
  • 须饮去须眠:客人来时饮酒,客人去后则睡觉,形容生活的悠闲与自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是宋代诗人,其生平资料不多,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生活在一个相对宁静的环境中,喜欢在自然中寻找灵感,作品多表现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如山堂的日常生活,通过松竹、风声等自然元素,表达了作者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在如山堂的宁静生活。诗中“时时缓步到如山”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如山堂的喜爱和频繁的到访,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悠闲的生活节奏。“松竹风过绕懦弦”则通过比喻,将风声比作绕着懦弱的琴弦,形象地描绘了风声的柔和与松竹的静谧。后两句“此是老人消日处,客来须饮去须眠”直接点明了如山堂是作者消磨时光的地方,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待客的热情和生活的自在。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时时缓步到如山”:表达了作者对如山堂的喜爱,以及他悠闲的步伐和频繁的到访。
  • 第二句“松竹风过绕懦弦”:通过比喻,将风声比作绕着懦弱的琴弦,形象地描绘了风声的柔和与松竹的静谧。
  • 第三句“此是老人消日处”:直接点明了如山堂是作者消磨时光的地方。
  • 第四句“客来须饮去须眠”:展现了作者待客的热情和生活的自在。

修辞手法:

  • 比喻:“松竹风过绕懦弦”中,将风声比作绕着懦弱的琴弦,形象生动。
  • 对仗:“客来须饮去须眠”中,“客来”与“去”,“须饮”与“须眠”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通过描绘如山堂的自然环境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作者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如山堂:作为诗中的主要地点,象征着宁静和安逸。
  • 松竹: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同时也增添了诗中的自然气息。
  • 风:通过比喻,风声被赋予了柔和的特质,增强了诗中的宁静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如山堂”是作者的什么地方? A. 工作的地方 B. 消磨时光的地方 C. 学习的地方 D. 居住的地方

  2. “松竹风过绕懦弦”中的“懦弦”比喻什么? A. 风声的强烈 B. 风声的柔和 C. 琴声的悠扬 D. 琴声的低沉

  3. 诗的最后一句“客来须饮去须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忙碌 B. 悠闲 C. 忧郁 D. 焦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和宁静的生活,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姜特立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姜特立诗歌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