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飞桥》

时间: 2025-01-19 20:07:24

巨木架长虹,横跨惊湍上。

有如排世难,出力贵用壮。

行人知宝地,非此欲何向。

因怀济川功,作诗鑱绝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飞桥
冯时行 〔宋代〕

巨木架长虹,
横跨惊湍上。
有如排世难,
出力贵用壮。
行人知宝地,
非此欲何向。
因怀济川功,
作诗鑱绝嶂。

白话文翻译:

这座巨大的木桥如同一条长虹,
横跨在湍急的河水之上。
就像在世间难以排除的困境,
需要付出巨大的力量才能建成。
走过这里的人都知道这是宝贵的地方,
若不是这座桥,他们又该向何处去呢?
因此我怀念古代济川的功绩,
作此诗来感叹这崇山峻岭的壮丽。

注释:

  • 巨木:指的是用来架桥的大木材。
  • 长虹:形容桥的形态,像一道弯曲的彩虹。
  • 惊湍:形容水流急促的样子。
  • 排世难:这里比喻建桥的艰难程度。
  • 济川:指古代帮助渡水的功绩,可能是指黄河等大河的治理。
  • 绝嶂:指险峻的山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时行,字子晦,号止庵,宋代词人,擅长写词和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具有浓厚的抒情特色。

创作背景:诗作背景可能与冯时行所生活的环境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有关,尤其是对桥梁、河流等交通工具的赞美,反映出交通建设对地方经济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这首《双飞桥》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桥梁的赞美和对人们生活的思考。诗中“巨木架长虹”一语,首先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仿佛能够看到那座宏伟的桥梁横跨在湍急的河流之上。接下来的“横跨惊湍上”,则进一步强调了桥梁的壮观与不易。诗人用“有如排世难”形象地比喻了建桥的艰难,表达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

“行人知宝地,非此欲何向”一句中,诗人通过行人的视角,体现出桥梁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交通的工具,更是人们生活的希望之地,表现出对桥的依赖和赞美。最后两句怀念古代“济川”的功绩,诗人以此表达对历史的追忆,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人类征服自然、建设美好家园的思考。

整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通过对桥的描绘,诗人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还蕴含着对人类智慧和努力的赞美,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巨木架长虹:用巨木搭建起一座像长虹一样的桥,形象生动。
    • 横跨惊湍上:桥横跨在湍急的水流之上,显示出桥的伟岸和不易。
    • 有如排世难:比喻建桥的艰难,凸显人类的努力。
    • 出力贵用壮:强调付出力量的重要性,表现了建设的艰辛。
    • 行人知宝地:行人都知道这个地方的重要性,表现出桥的价值。
    • 非此欲何向:若没有这座桥,人们该往哪里去,显现桥的不可或缺。
    • 因怀济川功:怀念古人治理河流的功绩,传承历史。
    • 作诗鑱绝嶂:写诗以表达对崇高山川的感慨,表现出诗人的豪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桥比作长虹,形象生动。
    • 对仗:如“行人知宝地,非此欲何向”,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桥梁的壮丽,表达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努力与成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溯和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 :象征着人类的智慧与努力,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水流:表现了自然的力量与变化,反映出人类征服自然的艰辛。
  • 山川:代表着壮丽的自然景观,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巨木架长虹”中的“长虹”指的是什么?

    • A. 彩虹
    • B. 桥
    • C. 河流
  2. 诗中提到的“济川”是指什么?

    • A. 古代治理水灾的功绩
    • B. 一种河流
    • C. 一座城市
  3.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敬畏
    • B. 对桥的赞美
    • C.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物表现人生感悟。

诗词对比

  • 《双飞桥》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但《双飞桥》更侧重于人类的建筑成就,而《山居秋暝》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沉醉与归隐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