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忆故人 春晓》

时间: 2025-01-19 17:40:57

纤纤夜雨滋芳径。

携手花荫相共。

此际寻春珍重。

露湿衣裳冷。

春巢落雁花铃动。

惊破五更残梦。

几度香风吹送。

帘外珍珠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桃源忆故人 春晓》
作者: 溥儒

纤纤夜雨滋芳径。
携手花荫相共。
此际寻春珍重。
露湿衣裳冷。
春巢落雁花铃动。
惊破五更残梦。
几度香风吹送。
帘外珍珠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清晨,细细的夜雨滋润了芳香的小径。诗人与友人携手走在花荫之下,此时正是寻春的好时光,但衣裳因露水而感到寒冷。春天的鸟巢里有大雁飞落,花铃轻响,惊醒了五更的美梦。几许香风轻轻吹送,窗外的水珠映照出美丽的影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纤纤:细细的样子,形容雨丝细密。
  • 芳径:香气四溢的小路。
  • 携手:手拉手,形容亲密的关系。
  • 露湿:露水湿润。
  • 春巢:春天的鸟巢。
  • 落雁:大雁飞落。
  • 花铃:花开的声音,象征春天的生机。
  • 惊破:打破,惊醒。
  • 五更:指天还未亮的时间,夜深时分。
  • 珍珠影:露水如珍珠般晶莹的影子。

典故解析:
“桃源”源于《桃花源记》,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此句用以隐喻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溥儒(1866-1927),近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晓时分,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故人的思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


诗歌鉴赏:

《桃源忆故人 春晓》是一首蕴含着自然美与人情美的诗作。诗的开头以“纤纤夜雨滋芳径”引入,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春雨的温柔与芳香,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好景象之中。接下来的“携手花荫相共”则展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体现了一种温馨的情感。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对春天的珍惜与感慨愈发明显,“此际寻春珍重,露湿衣裳冷”不仅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也显露出因露水而来的微寒,营造了丰富的对比和层次。诗人通过描绘“春巢落雁花铃动”的细节,将自然的声音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唤起读者的共鸣。

最后,以“帘外珍珠影”作结,既是对春景的美好描绘,更是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珍惜。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故人的深切怀念,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纤纤夜雨滋芳径:细细的夜雨滋润了芳香的小路,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美好。
  2. 携手花荫相共:与友人手拉手走在花荫下,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3. 此际寻春珍重:此时正是珍惜春天的好时光,传达了对春天的热爱。
  4. 露湿衣裳冷:衣裳因露水而感到寒冷,体现了春天的清晨的凉意。
  5. 春巢落雁花铃动:春天的鸟巢中大雁飞落,花铃轻响,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6. 惊破五更残梦:打破了五更时分的美梦,暗示清晨的来临与新一天的开始。
  7. 几度香风吹送:反复的香风轻轻吹来,营造出一种轻柔的氛围。
  8. 帘外珍珠影:窗外的露水如珍珠般闪耀,增添了自然的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露水比作珍珠,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性,增强情感表现。
  • 对仗:如“携手花荫相共”,使诗句更加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人的思念,传达出一种温暖而柔和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雨:代表细腻与温柔,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芳径: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美好。
  • 花荫:象征着温馨与亲密的人际关系。
  • 露水:象征清晨的清新,也暗示了生活中的寒意。
  • 香风:象征着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回归。
  • 珍珠影:象征美好与珍贵的瞬间,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纤纤夜雨滋芳径”里的“纤纤”指的是什么?
    A. 浓烈
    B. 细细的
    C. 短暂

  2. 诗人通过“露湿衣裳冷”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温暖
    B. 寒冷
    C. 失落

  3. “帘外珍珠影”中的“珍珠”用来比喻什么?
    A. 银子
    B. 露水
    C. 花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夜泊牛津》 by 李白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桃源忆故人 春晓》与《春晓》都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但前者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后者则着重于描绘春晨的宁静与生机。两首诗都有着清新的意境,但感情基调略有不同,前者偏向于怀旧与思念,后者则是对新生的赞美与享受。


参考资料:

  • 《中华诗词大观》
  • 《近现代诗词流派与风格》
  • 《诗词鉴赏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