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福方广岩》

时间: 2025-01-19 17:44:16

曾访神仙岩洞来,人言伟观似天台。

藤萝足下猨猱啸,钟鼓声边日月开。

灯续佛光凝紫翠,云将蜃气作楼台。

最怜贯石神龙尾,犹带天东雨露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访神仙岩洞来,人言伟观似天台。
藤萝足下猨猱啸,钟鼓声边日月开。
灯续佛光凝紫翠,云将蜃气作楼台。
最怜贯石神龙尾,犹带天东雨露回。

白话文翻译

我曾经到过神仙居住的岩洞,听说那里的景色伟大,犹如天台山。
在藤萝下,猕猴在啸叫,钟声和鼓声伴随着日月交替。
灯光延续着佛的光辉,凝聚成紫色和翠绿;
云雾与海市蜃楼共同幻化成楼台。
我最怜惜那贯穿岩石的神龙尾巴,依然带着从天东流淌下来的雨露。

注释

  • 神仙:指的是神话中长生不老的神灵。
  • 岩洞:指山中的洞穴,常与隐士或神仙居住有关。
  • 伟观:壮丽的景象。
  • 藤萝:一种植物,常用作装饰,形态优美。
  • 猱啸:猕猴的叫声。
  • 钟鼓声:佛教寺庙中常有的钟声和鼓声,象征着宗教的庄严。
  • 蜃气:海市蜃楼的现象,常引申为幻影或虚幻的景象。
  • 贯石神龙:传说中的神龙,贯穿岩石,象征着神秘与力量。
  • 雨露:指自然界的雨水和露水,象征滋养与生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锜(生卒年不详),字道明,号云舫,宋代诗人。吴锜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多描写山水、游览、人生哲理等,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游永福方广岩》写于吴锜游览永福方广岩时的所见所感。受到了自然美景的启发,诗人将其与佛教文化相结合,表达了对神仙境界的渴望与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永福方广岩的壮丽景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仙境的向往。首句“曾访神仙岩洞来”直接引入主题,表达了诗人曾经探访过的经历。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岩洞的壮观和幽深。在藤萝下,猕猴的叫声与钟鼓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仙境之中。诗中提到的“灯续佛光凝紫翠”既表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也传达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意境。

最后两句,诗人利用“贯石神龙尾”这一意象,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延续,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曾访神仙岩洞来:诗人曾经造访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岩洞。
  2. 人言伟观似天台:有人说这里的美景与天台山一样壮观。
  3. 藤萝足下猨猱啸:在藤萝的树影下,猕猴发出啸叫声。
  4. 钟鼓声边日月开:钟声和鼓声交替着,象征着日月的更替。
  5. 灯续佛光凝紫翠:灯光延续着佛陀的光辉,凝聚成紫色和翠绿色的光芒。
  6. 云将蜃气作楼台:云气与蜃气幻化成了美丽的楼台。
  7. 最怜贯石神龙尾:最让我怜惜的是那贯穿岩石的神龙的尾巴。
  8. 犹带天东雨露回:它依然带着从东方降临的雨露。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岩洞与天台山相提并论,突显其壮观。
  • 拟人:猕猴的叫声与钟鼓声相互交织,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永福方广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神仙境界的向往。诗中融合了佛教文化,反映了诗人追求精神升华的内心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岩洞:象征着隐秘与神秘,常与神仙相联系。
  • 猕猴:象征活泼、灵动,增添诗的自然气息。
  • 钟鼓声:象征着宗教与精神的庄严。
  • 蜃气:象征幻影,暗示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灯续佛光”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佛教文化的认同
    • C. 对神秘力量的敬畏
    • D. 对历史的追忆
  2. “贯石神龙尾”象征着什么?

    • A. 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延续
    • B. 神仙的存在
    • C. 人生的哲理
    • D. 美好幻想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的作品,描绘了庐山的壮丽风光。
  • 《望庐山瀑布》:李白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瀑布的壮观。

诗词对比

  • 《游子吟》:孟郊的作品,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思念。
  • 《登高》:杜甫通过登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忧虑。

这两首诗与《游永福方广岩》在情感表达与意象运用上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人情,后者则更关注自然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