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
时间: 2024-10-14 20:09: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越王念吴役,寝兴常不安。
有臣曰种蠡,实与同难艰。
终酬会稽耻,列国不敢干。
智者见未兆,愚夫暗前观。
范公拂衣去,扁舟五湖间。
清辉照四海,秋月耿云端。
种也竟不悟,处之若无难。
属镂一朝至,身与名俱残。
兔走猎狗悲,鸟尽良弓闲。
自古身不退,多为世所叹。
白话文翻译:
越王常常思念与吴国的战争,夜里睡不安稳。
有位臣子说到种蠡,实际上与他同样经历艰难。
最后要报仇雪恨于会稽,其他国家不敢来干预。
智者能预见未来的征兆,而愚者则在前方暗自观察。
范公已经离去,乘着小舟游荡在五湖之间。
月光照耀着四海,秋天的月亮高悬云端。
种蠡竟然还没有领悟,面对困境却如同无事发生一般。
一朝的事情到来,身与名都被毁坏。
兔子跑了猎狗感到悲伤,鸟儿尽了良弓也就闲置。
自古以来,不愿退身的人,常常是世人所叹息的对象。
注释:
- 越王:指越王勾践,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君。
- 吴役:指越国与吴国的战争。
- 种蠡:种蠡是越国的一位忠臣,象征着忠诚与共患难。
- 会稽:会稽山,越国的一个重要地理位置,代表着越国的复仇之地。
- 范公:范蠡,越国的谋士,因不满于当时的政治而选择隐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时期著名词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婉约。其作品常表现个人情感与历史交织的主题。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历史上越王勾践的复仇故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忠臣与智者的追忆。
诗歌鉴赏:
《越王》通过越王勾践与吴国的斗争故事,展现了历史的沉浮和英雄人物的命运变迁。诗中强调了智者与愚者的对比,表现出在历史潮流面前,人们的无奈与悲哀。诗的开头提到越王的内心不安,反映出对战争的忧虑与对未来的迷茫。接着提到臣子种蠡与越王同甘共苦,展现出忠诚与合作的重要性。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越王最终未能领悟历史的教训,最终的结局是毁灭与失落。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历史与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动人的历史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越王念吴役,寝兴常不安:越王常常想起与吴国的战争,夜里无法安眠,表现出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 有臣曰种蠡,实与同难艰:有一位臣子名叫种蠡,他与越王共同经历过艰难的时刻。
- 终酬会稽耻,列国不敢干:最终要为会稽的耻辱复仇,其他国家不敢来干预。
- 智者见未兆,愚夫暗前观:智者能够预见未来的征兆,而愚者则在前方暗自观察,暗示智者的清晰与愚者的无知。
- 范公拂衣去,扁舟五湖间:范公离开了政坛,乘着小舟在五湖之间游荡,象征着隐退与自由。
- 清辉照四海,秋月耿云端:月光照耀着四海,秋天的月亮高悬云端,描绘出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
- 种也竟不悟,处之若无难:种蠡却依然未能领悟,面对困难如同没有发生一般,表现出对现实的无视。
- 属镂一朝至,身与名俱残:一朝的事情降临,身与名都被毁灭,反映出命运的无常。
- 兔走猎狗悲,鸟尽良弓闲:兔子逃走时猎狗感到悲伤,鸟儿尽了良弓也闲置,象征着失去的机会与昔日的辉煌。
- 自古身不退,多为世所叹:自古以来,不愿退身的人,常常引起世人的叹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兔走猎狗悲”,将猎狗的悲伤比喻为失去机会的感叹。
- 对仗:如“清辉照四海,秋月耿云端”,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揭示了智者与愚者的对比,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人们的无奈与悲哀。同时,诗中也反映出对忠臣的追忆与对失去机会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越王:象征着权力与悲剧。
- 吴国:代表外敌与挑战。
- 种蠡:忠臣的象征,体现忠诚与共患难的精神。
- 范公:隐退的智慧,展现对政治的反思。
- 秋月:象征宁静与思考的时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越王常常思念哪场战争?
- A. 魏国
- B. 吴国
- C. 楚国
- D. 韩国家
-
种蠡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背叛
- B. 忠诚
- C. 智慧
- D. 无知
-
范公选择隐退的原因是什么?
- A. 不满政治
- B. 对战争的厌倦
- C. 寻找自由
- D. 追求财富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越王》与《将进酒》:两首诗都反映出对历史与命运的感慨,但《越王》更侧重于忠臣与智者的对比,而《将进酒》则表现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秦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