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院白衣阁》

时间: 2024-09-19 21:20:54

一根反本六根同,古佛传家有此风。

满目红蕖参翠盖,不唯门里获圆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根反本六根同,
古佛传家有此风。
满目红蕖参翠盖,
不唯门里获圆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根本的道理,所谓的“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其实是同一个本质。古代佛教传承中,有这样一种风尚。眼前满是红色的荷花和翠绿的叶子,不仅仅是在门内获得了圆满的通达。

注释:

  • :指的是“根本”或“本源”,在佛教中常指人心或本性。
  • 反本:返回本源,寻求内心的真实。
  • 六根:指的是人的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
  • 古佛:指古代的佛陀,象征着智慧和传承。
  • 圆通:佛教用语,指通达无碍,达到理想的境界。
  • 红蕖:指红色的荷花,象征着美好与清净。
  • 参翠盖:指翠绿色的荷叶,与荷花形成对比。

典故解析:

“古佛传家”意指佛教的思想和智慧是代代相传的,强调传统的价值。诗中提到的“满目红蕖”,与“圆通”相结合,表达了在自然美景中,体会到的内心的宁静与通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淳夫,北宋时期著名词人,代表作有《踏莎行》《鹊桥仙》等。他的词风婉约,情感细腻,常常反映个人的感受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秦观游览圆通院时写的,表达了他对佛教哲理的理解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悟。诗中体现了他对人生和内心世界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圆通院白衣阁》在形式上简洁,意境却深远。通过“反本”和“六根”,诗人引导读者关注内心的本质与外界的联系,反映了佛教对人生的深刻见解。自然景象的描写,如“红蕖”和“翠盖”,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象征着人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诗人在描绘外在美的同时,实际上是在引导人们关注内心,探寻自我。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平和、超脱的心态,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根反本六根同:在此句中,诗人强调内心的本质是统一的,六根感官虽然各自不同,但根本上是同一的意识。
  • 古佛传家有此风:古代佛教传承中有这样的风尚,强调回归自我,寻求内心的宁静。
  • 满目红蕖参翠盖:描绘了眼前的美丽景象,红色的荷花和绿色的荷叶,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 不唯门里获圆通:不仅仅是在门内获得心灵的圆满,更是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内心的通达。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红蕖”与“翠盖”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对比:荷花与荷叶的色彩对比,突出自然的美,象征内心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内心的真理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强调超越物质的感官享受,追求内在的宁静与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蕖:象征着美好和纯洁,也可能暗示着人生的短暂与美丽。
  • 翠盖:代表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六根”指的是哪六种感官?

    • A) 眼、耳、鼻、舌、身、意
    • B) 头、手、脚、心、肺、肝
    • C) 眼、耳、嘴、心、脑、灵魂
  2. 诗中提到的“红蕖”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短暂
    • B) 财富与权力
    • C) 哲学的思考
  3. “圆通”在佛教中指的是什么?

    • A) 财富
    • B) 通达无碍
    • C) 长寿

答案:1-A;2-A;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秦观与苏轼:两位诗人都有着细腻的情感表达,但秦观更侧重于内心的哲理思考,而苏轼则在自然与人生的对照中展现豪放的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