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转应曲 其十四
作者: 樊增祥 〔清代〕
原文展示:
秋柳。秋柳。白下蛾眉怨否。吴霜欲下还迟。不点潘郎鬓丝。丝鬓。丝鬓。独自倚楼看镜。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柳树啊,秋天的柳树。你是否在怨恨白色的下蛾眉?吴地的霜想要降临,却又迟迟不来。不曾沾染潘郎的鬓发。鬓发,鬓发。我独自倚在楼上,看着镜中的自己。
注释:
- 秋柳:指秋天的柳树,象征凋零和孤寂。
- 蛾眉:形容眉毛弯曲如蛾,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 吴霜:指江南地区的霜,常用来表现气候的变化。
- 潘郎:可能指代某位年轻男子,表达对其的思念。
- 丝鬓:指柔软的鬓发。
典故解析:
- 吴地:指江苏一带,因其气候温暖,常用来表现温柔的情感或美丽的景物。
- 潘郎:可能借指潘岳,古代文人,常与美丽和才情相关联。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樊增祥,清代诗人,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风格细腻清新。
-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怀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失落,表达了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转应曲 其十四》以秋柳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诗的开头“秋柳。秋柳。”重复的句式不仅强调了秋天的主题,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接着提到的“白下蛾眉怨否”,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仿佛柳树也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与愁苦。吴霜的迟迟未降,预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无奈,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最后以“独自倚楼看镜”收尾,展现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对自我情感的反思。全诗情感真挚,意象动人,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柳。秋柳。”:开篇强调秋天的柳树,反复的呼唤使情绪更加浓烈。
- “白下蛾眉怨否。”:柳树似乎在怨恨白色的下蛾眉,寓意对美丽和青春的失落。
- “吴霜欲下还迟。”:描绘了气候的变化,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不点潘郎鬓丝。”:表达对潘郎的思念,暗示未能相聚的遗憾。
- “丝鬓。丝鬓。”:反复提及,表现对潘郎的情感依依不舍。
- “独自倚楼看镜。”:最后的孤独自省,体现出对自己处境的深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与情感相联系,生动形象。
- 拟人:将柳树赋予感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在字句中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柳树、霜降的迟缓以及对潘郎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孤独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意象分析:
- 秋柳:象征着凋零与思念,体现时光的流逝。
- 吴霜:代表着时间的变化与情感的无奈。
- 镜中:象征自我反思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霜”代表什么? a) 春天的花 b) 秋天的霜 c) 夏天的雨 d) 冬天的雪
-
诗人对潘郎的情感是怎样的? a) 忘记 b) 思念 c) 失望 d) 疏远
答案:
- b) 秋天的霜
- b)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比较樊增祥的《转应曲》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樊增祥更加强调孤独感,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对美好回忆的珍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樊增祥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