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昼上人止谗作》
时间: 2025-01-17 08:41: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烈烈鸑鷟吟,铿铿琅玕音。
枭摧明月啸,鹤起清风心。
渭水不可浑,泾流徒相侵。
俗侣唱桃叶,隐士鸣桂琴。
子野真遗却,浮浅藏渊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开头描写了鸑鷟(即一种鸟类)的高亢鸣叫和琅玕的清脆音响,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丽。接下来,诗人提到枭鸟在月光下的啸叫和高洁的白鹤随风而起,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高远。接着,诗中提到渭水与泾水,强调了二者的不同。虽同流而行,但渭水清澈,而泾水则被污染,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心灵的隔阂。最后一联则表达了隐士与世俗的对比,隐士在清幽的环境中弹琴,而世俗之人则在唱歌,暗示了隐士的高洁与追求的深远。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事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注释
- 鸑鷟:一种鸟,鸣声清脆,象征高亢。
- 琅玕:古代一种美玉,音响清脆。
- 枭:夜鸟,常被认为是凶鸟,啸叫声悲凉。
- 鹤:象征长寿与高洁的鸟。
- 渭水与泾流:分别代表清澈与混浊,象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 桃叶:世俗的象征,代表普通人的歌唱与欢愉。
- 桂琴:隐士的象征,代表高洁与深邃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814年),字东野,号天池,唐代著名诗人,与贾岛并称“孟贾”。他一生坎坷,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未中,最终在晚年得以任职。孟郊的诗歌以情感真挚、风格独特而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孤独与隐逸的主题。
创作背景
《答昼上人止谗作》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常常感受到来自世俗的压力与谣言的攻击。这首诗是对隐士生活的一种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清净持守的向往,同时也是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孟郊对自然与人性深刻的观察与思考,开篇以“烈烈鸑鷟吟”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境界,体现出诗人对自由与高远的追求。自然界的声音与景象在诗中构成了和谐的乐章,正如诗人的内心所向往的清净生活。
在对比中,诗人呈现了世俗与隐逸之间的冲突,渭水与泾流的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哲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隐士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突显出隐者的高洁与世俗的喧嚣。
最后,诗人在“子野真遗却,浮浅藏渊深”中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深刻理解,浮浅的世俗生活无法与内心的深邃与宁静相比。这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整首诗字句凝练,意象深远,充分展示了孟郊作为一位深思熟虑的诗人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烈烈鸑鷟吟:描绘高亢的鸟鸣,传达出一种激昂的氛围。
- 铿铿琅玕音:琅玕的声音响亮清脆,象征美好与纯净。
- 枭摧明月啸:枭鸟的啸叫在明月下显得孤独且悲凉,反映出一丝凄清。
- 鹤起清风心:鹤在清风中起舞,表现出了诗人超脱的心境。
- 渭水不可浑:强调渭水的清澈,象征诗人内心的纯净。
- 泾流徒相侵:泾水的混浊象征世俗的污染与纷扰。
- 俗侣唱桃叶:世俗的人在唱歌,表现出他们的轻浮与浮华。
- 隐士鸣桂琴:隐士在弹琴,反映出内心的宁静与追求。
- 子野真遗却:子野(隐士)对世俗的遗弃,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浮浅藏渊深:表明表面上的浮华与内心的深邃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烈烈鸑鷟吟,铿铿琅玕音”,形成音韵的和谐。
- 比喻:渭水与泾流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拟人:将自然景象拟人化,使情感更加丰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批判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自然与人事的对比,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鸑鷟:自由与高远的象征,代表诗人的理想。
- 明月:象征清澈与孤独,反映内心的宁静。
- 桃叶:世俗与浮华的象征,表现出对平凡生活的批判。
- 桂琴:隐士的象征,代表高洁与深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鸑鷟”象征什么?
A. 传统
B. 自由与高远
C. 凶鸟 -
“渭水不可浑”的意思是?
A. 渭水很浑浊
B. 渭水清澈
C. 渭水流淌 -
诗中“隐士鸣桂琴”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厌世
B. 内心的宁静与追求
C. 对世俗的向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孟郊与王维:两位诗人都追求自然与隐逸,但王维更倾向于宁静的山水画面,而孟郊则注重内心的深邃与孤独。
- 孟郊与李白:李白的豪放与奔放在一定程度上与孟郊的清冷与内敛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孟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