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比干墓》

时间: 2025-01-18 19:38:21

殷辛帝天下,厌为天下尊。

乾刚既一断,贤愚无二门。

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

饿虎不食子,人无骨肉恩。

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

有骨不为土,应作直木根。

今来过此乡,下马吊此坟。

静念君臣间,有道谁敢论。

意思解释

吊比干墓

原文展示

殷辛帝天下,厌为天下尊。
乾刚既一断,贤愚无二门。
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
饿虎不食子,人无骨肉恩。
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
有骨不为土,应作直木根。
今来过此乡,下马吊此坟。
静念君臣间,有道谁敢论。

白话文翻译

在殷朝的辛帝统治下,君王厌恶为民众所尊敬。
当正义与刚毅已经被抛弃,贤明与愚笨再无区别。
谄媚是生存的根本,而忠诚却是自我牺牲的源头。
饿虎不会吃自己的孩子,人却没有亲情可言。
阳光的影子无法照射到这片土地,冤屈的亡魂被埋葬在此。
有骨骼却不化为泥土,应该化为直挺挺的树根。
我今天路过这里,特意下马来为这坟墓致哀。
静静思索君臣之间,有道德的人又有谁敢讨论?

注释

  • 殷辛帝:指的是殷商时期的帝辛,即商纣王。
  • :谄媚、奉承的人。
  • 冤死魂:指被冤屈而死的人们的灵魂。
  • 直木根:形容死者的遗骸应当坚挺直立,象征其忠诚与正直。

典故解析

比干是商朝的一位忠臣,因直言不讳而被纣王杀害。他的故事成为忠诚与正直的象征。孟郊通过吊比干墓,表达对忠臣的哀悼以及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控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诗歌的豪放与情感深邃而闻名。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时政,风格独特,常用沉重的情感表达深刻的道理。

创作背景

《吊比干墓》创作于唐代,正值政治腐败、士人失志的时代。孟郊在此背景下,借吊比干之墓,抒发对忠臣的敬仰和对当权者的愤怒,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失望与无奈。

诗歌鉴赏

《吊比干墓》是一首充满悲愤与沉思的诗作。孟郊通过对比干的吊唁,表达了对忠诚与正直的追求,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便以殷辛帝的统治作引,揭示了君主的荒淫与无道,暗示了正义的沦丧。接着,诗人以“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来强调谄媚与忠诚的对立,展示出社会对忠臣的冷漠与对谄媚者的偏爱。

诗中“饿虎不食子”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人性之恶,强调人情冷漠,令人心寒。接下来的“日影不入地”则暗示了冤屈的存在与正义的无处可寻,透出一种无奈与绝望的情感。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自省,深思君臣之间的道德与责任,发出“有道谁敢论”的感慨,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忧虑。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语言凝练,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控诉,体现了孟郊对忠臣的钦佩和对时政的失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殷辛帝天下,厌为天下尊:指出商纣王的暴行,使得统治者对人民的尊重感到厌恶。
  • 乾刚既一断,贤愚无二门:强调正义与刚毅被割裂,贤人与愚者不再有明显的区别。
  • 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揭示出谄媚是生存的根本,而忠诚则意味着自我牺牲。
  • 饿虎不食子,人无骨肉恩:比喻人性之恶,强调人情冷漠。
  • 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暗示正义的缺失与冤屈,亡灵无法得到安息。
  • 有骨不为土,应作直木根:表达对忠臣的敬意,期待忠诚的精神能像树根一样扎根。
  • 今来过此乡,下马吊此坟:诗人特意前来致哀,表达哀思与敬意。
  • 静念君臣间,有道谁敢论:思考君臣之间的关系,质疑有道德的人为何不敢发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饿虎不食子”比喻人情冷漠。
  • 对仗:如“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冤魂被赋予感情,体现正义未得的愤懑。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比干的吊唁,表达了对忠诚、正义的渴望,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控诉,以及对真理与道德的深切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比干:忠诚的象征,代表着正义与道德。
  • 饿虎:象征着无情与冷漠的人性。
  • 冤魂:暗指被冤屈而死的人,代表正义失落的悲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孟郊的《吊比干墓》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忠臣的敬仰
    B.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爱情的追求

  2. 诗中提到“佞是福身本”,其中“佞”指的是什么? A. 忠诚
    B. 谄媚
    C. 智慧
    D. 贪婪

  3. “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悲伤
    B. 愤怒
    C. 无奈
    D. 快乐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反映战争与政治的动荡。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探讨历史与忠诚的主题。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通过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与孟郊的对忠臣的哀悼形成对比,体现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但更侧重于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无常。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孟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