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辛卯,一九五一年》

时间: 2025-01-01 16:11:49

不解太清常不净,顽阴仍缀高空。

云罗哀雁晚匆匆。

伤心天水碧,残照海桑红。

历历悲欢成苦忆,芳韶销尽愁中。

人天一梦付沙虫。

星辰非昨夜,天地又秋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解太清常不净,顽阴仍缀高空。
云罗哀雁晚匆匆。伤心天水碧,残照海桑红。
历历悲欢成苦忆,芳韶销尽愁中。
人天一梦付沙虫。星辰非昨夜,天地又秋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明、明朗的追求与失落。尽管追求太清的境界,现实却常常显得不够干净,仿佛阴霾依旧缠绕在高空之上。天空中,云彩与悲伤的雁阵匆匆而过,令我感到无比伤感,天水的碧色与海边的夕阳红色交织在一起,令人心痛。往昔的快乐与悲伤如同浮光掠影,化为苦涩的记忆,青春的韶华也已在愁苦中消逝。人间与天上的一切似乎都如梦境一般,最终都归于无常,星星与昨夜已然不同,天地间又重新迎来了秋风。


注释:

  • 太清:指极为清明的境界,可能指理想的生活状态。
  • 顽阴:顽固的阴霾,形容心中难以消散的忧愁。
  • 云罗:指云彩如同罗网般缠绕。
  • 伤心:令人悲伤的情形。
  • 历历:清晰可见的样子。
  • 芳韶:指美好的青春岁月。
  • 沙虫:比喻无常的生命。

典故解析:

“天水碧”与“残照海桑红”皆是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心境与自然的共鸣。诗中提到“星辰非昨夜”,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变化,表现了人生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咏雩,近代诗人,因其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深受读者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1951年,正值中国社会剧变之际,诗人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反映出时代的动荡与个体的苦闷。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辛卯》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复杂的意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苦闷的反思。开篇的“不解太清常不净”便道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的内心挣扎。接下来的“云罗哀雁晚匆匆”,则透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悲凉。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善于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来映射内心的情感变化,伤心的天水与红色残照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内心的忧伤与不安。而“历历悲欢成苦忆”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记忆结合,体现出一种对往昔的缅怀与对现状的无奈。

整首诗最后以“星辰非昨夜,天地又秋风”作结,简洁而有力,既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也是对未来的无奈接受。诗中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与深刻的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解太清常不净”:对理想的追求却常常感到现实的污浊。
  2. “顽阴仍缀高空”:心中的阴霾依旧在高空中盘旋。
  3. “云罗哀雁晚匆匆”:云彩如网,哀伤的雁群匆匆而过。
  4. “伤心天水碧,残照海桑红”:蓝天与夕阳的美景中透出伤感。
  5. “历历悲欢成苦忆”:往昔的欢笑与悲伤渐渐化为痛苦的回忆。
  6. “芳韶销尽愁中”:美好的青春在愁苦中消逝。
  7. “人天一梦付沙虫”:人生如梦,最终都化为尘土。
  8. “星辰非昨夜,天地又秋风”: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无常与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天一梦”暗示人生的虚幻。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云罗:象征着复杂的人生和心情。
  2. 哀雁:代表着孤独与离别。
  3. 天水碧:象征着美好而又易逝的青春。
  4. 秋风:代表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时间与情感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太清”是指什么? A. 理想的生活状态
    B. 现实的污浊
    C. 自然的清新
    D. 诗人的心境

  2. “历历悲欢成苦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与痛苦
    C. 对生命的赞美
    D. 对自然的敬畏

  3. 诗中提到的“星辰非昨夜”意味着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昨夜的美好
    C. 明天的希望
    D. 夜空的变化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长恨歌》

诗词对比: 黄咏雩的《临江仙·辛卯》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但李白更侧重于对饮酒作乐的豪情,而黄咏雩则更为沉重,强调内心的忧伤与失落。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选》
  • 《现代诗词鉴赏》
  • 《黄咏雩研究》

这些资料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背景、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