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丙寅九日登吴山恨蔚真未预兹游,作此寄之。》
时间: 2025-01-04 11:57:16意思解释
临江仙 丙寅九日登吴山恨蔚真未预兹游,作此寄之
原文展示:
信美湖山容俯仰,从头感逝伤离。
登临情味绝凄其。芳年摧落照,归梦系儿妻。
长伴飘零湖上月,何时照取双栖。
中年忧患赖相持。莫将孤枕泪,愁损软腰肢。
白话文翻译:
湖光山色如此美丽,我不禁仰望俯视,
却从心底感受到时光流逝的伤感和离别的忧伤。
登高远望,情感愈加凄凉,芳华岁月转瞬即逝,归梦中仍系念儿女。
我愿伴着湖边的月光飘零,不知何时才能照见双双栖息。
中年之际的忧愁,唯有相互依偎才能支撑。
切莫让孤枕上的泪水,侵蚀了软弱的身体。
注释:
- 信美:确实美丽。
- 俯仰:上下观望,形容人对自然的感受。
- 感逝: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 芳年:指年轻美好的时光。
- 系儿妻:思念自己的儿女和妻子。
- 双栖:比喻夫妻双双相依。
- 孤枕泪:孤独的枕头上留下的泪水。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表达了对逝去岁月和家庭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在古代诗词中常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严既澄(约1661-约1730),清代诗人,字子恭,号若愚,常以山水田园诗见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丙寅年九月九日,正值重阳节,诗人登吴山,感怀时光流逝、人生无常,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在美丽的湖山面前,诗人并没有感到欢愉,反而感受到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诗中的“从头感逝伤离”,道出了对过往岁月的无奈与哀伤,尤其是对家庭的思念,尤其在“归梦系儿妻”中,体现出对妻儿的深沉牵挂。
诗人以“长伴飘零湖上月”来寄托自己的孤独感,夜晚的明月虽美,却也显得更加孤寂。后文“莫将孤枕泪,愁损软腰肢”则是对自身状态的自嘲与无奈,表明诗人虽有忧虑,但仍希望能与爱人相伴互持,共渡中年之忧。
整首诗以优美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和谐统一,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信美湖山容俯仰:湖山的美丽确实令人向往,令人不自觉地仰望和俯视。
- 从头感逝伤离:内心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伤感。
- 登临情味绝凄其:登高望远,情感愈加凄凉。
- 芳年摧落照:美好的年华已然逝去。
- 归梦系儿妻:梦中思念着自己的妻儿。
- 长伴飘零湖上月:愿与湖上的月光一同飘零。
- 何时照取双栖:不知何时才能与爱人双双相依。
- 中年忧患赖相持:中年时期的忧愁唯有相互依偎才能支撑。
- 莫将孤枕泪,愁损软腰肢:切莫让孤独的泪水侵蚀身体的健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拟人: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它陪伴的功能,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中体现了对时光流逝、家庭思念的深刻感受,表现了在美丽景色中内心的孤寂与忧虑。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个人情感的复杂性,展现了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山:象征自然美,代表心灵的归宿。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念,寄托情感。
- 泪水:象征悲伤与无奈,反映内心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信美湖山容俯仰”中的“信”字意为: A. 相信
B. 确实
C. 信任
答案:B -
诗人对逝去光阴的感受是: A. 快乐
B. 悲伤
C. 无所谓
答案:B -
诗中“归梦系儿妻”表达了诗人对谁的思念? A. 朋友
B. 妻子和孩子
C. 自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孤独的感受,但更多的是对酒的寄情与洒脱;而《临江仙》则是对家庭的深切思念。
- 《月夜忆舍弟》: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与《临江仙》在思乡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的深度和个人体验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