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阌乡县留题陶氏林亭》

时间: 2024-09-19 21:30:30

年来恩例得量移,只合高歌不合悲。

清长盈虚存大易,东南西北有先师。

未抛轩冕终妨道,偶见林泉且赋诗。

何事阌乡住三日,吟情难拾竹边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阌乡县留题陶氏林亭

年来恩例得量移,只合高歌不合悲。 清长盈虚存大易,东南西北有先师。 未抛轩冕终妨道,偶见林泉且赋诗。 何事阌乡住三日,吟情难拾竹边池。

白话文翻译

近年来按照惯例得以调任,只应高歌而不应悲伤。 清长盈虚的道理存在于《易经》中,东南西北都有先师的教诲。 未曾抛弃官职终究妨碍了修道,偶尔见到林泉就写诗。 为何在阌乡停留了三天,吟咏之情难以拾起竹边的池塘。

注释

  • 量移:指官员因罪被贬后,按照惯例得以调任到较近的地方。
  • 大易:指《易经》,古代哲学书籍,包含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 轩冕:指官职,古代官员的服饰和车马。
  • 林泉:指自然山水,常用来比喻隐居之地。
  • 阌乡:地名,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此诗作于他被贬后,表达了对官场的不满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创作背景: 王禹偁因直言进谏被贬,此诗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以及对先贤教诲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王禹偁在被贬后的复杂情感。首联“年来恩例得量移,只合高歌不合悲”表明他虽然得以调任,但内心并不快乐,只能通过高歌来掩饰悲伤。颔联“清长盈虚存大易,东南西北有先师”则表达了他对《易经》哲理的思考和对先贤的敬仰。颈联“未抛轩冕终妨道,偶见林泉且赋诗”揭示了他对官场的矛盾心理,既未完全放弃,又向往自然。尾联“何事阌乡住三日,吟情难拾竹边池”则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以及对吟咏之情的难以割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首联: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2. 颔联:通过对《易经》的引用,表达了对宇宙哲理的思考。
  3. 颈联:揭示了对官场的矛盾心理,既未完全放弃,又向往自然。
  4. 尾联: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以及对吟咏之情的难以割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清长盈虚”与“东南西北”,“未抛轩冕”与“偶见林泉”。
  • 比喻:如“轩冕”比喻官职,“林泉”比喻自然山水。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表达了对先贤教诲的怀念和对宇宙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长盈虚:指《易经》中的哲理,象征宇宙的变化规律。
  • 轩冕:象征官职,代表世俗的束缚。
  • 林泉:象征自然山水,代表自由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禹偁的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官场的喜爱 B. 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C. 对先贤的敬仰 D. 对《易经》的研究

  2. 诗中的“轩冕”指的是什么? A. 官职 B. 自然山水 C. 先贤教诲 D. 《易经》哲理

  3. 诗中的“林泉”象征什么? A. 官职 B. 自然山水 C. 先贤教诲 D. 《易经》哲理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

诗词对比

  • 王禹偁的《阌乡县留题陶氏林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但王禹偁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先贤教诲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禹偁的多首诗作,对其诗歌风格有详细介绍。
  • 《王禹偁诗集》:收录了王禹偁的全部诗作,对其生平和创作背景有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