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偶成》

时间: 2025-01-19 15:49:40

寒光皓皓照残年,方信人閒别有天。

一色村中见流水,半乾屋上有炊烟。

洛人僵卧今谁问,塞马飞驰正自便。

想得南枝梅好在,风檐独立思悠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光皓皓照残年,方信人閒别有天。
一色村中见流水,半乾屋上有炊烟。
洛人僵卧今谁问,塞马飞驰正自便。
想得南枝梅好在,风檐独立思悠然。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光辉照耀着即将结束的岁月,让我相信人们在闲暇时别有一番天地。
在这单色的村庄里,可以看到潺潺流动的水,半干的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
如今,洛阳的人们无人在意我孤独的沉睡,只有塞外的马匹飞驰,随意而逍遥。
我想起了南枝的梅花,正好在这个时候,站在风檐下,思绪悠然。

注释:

  • 寒光:指寒冷的光线,形容冬日的光辉。
  • 皓皓:光亮的样子,形容明亮而洁白。
  • 方信:刚刚相信,表示一种新发现的情感。
  • 一色:单一的颜色,形容村庄的宁静与单调。
  • 炊烟:从厨房冒出的烟,象征着生活的气息。
  • 洛人:指洛阳的人,可能指身处洛阳的人。
  • 塞马:指边塞的马,象征着边疆的生活和自由。

典故解析:

  • 南枝梅: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南枝梅指的是南方的梅花,常用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风檐:指屋檐,诗中暗示在此处独立思考,反映诗人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主要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冬季,可能是诗人在某个冬日的闲暇时分,望着窗外的雪景,感受到人生的孤独与宁静。诗中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雪中偶成》是一首描绘冬日雪景和内心感受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人事的思考。诗的开头以“寒光皓皓”引入,描绘出冬日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对流水与炊烟的描绘,表现出生活的气息与宁静的美好。

诗中“洛人僵卧今谁问”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表达了对世事的淡漠和对孤独的思考。随着“塞马飞驰正自便”的出现,诗人则将视角转向边塞,体现出一种洒脱与自由的生活态度。

最后,诗人想起南枝梅,似乎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思念,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形成了诗的情感高潮。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美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光皓皓照残年:描写冬季的光辉,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2. 方信人閒别有天: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感悟,认为在闲暇时,别有一番天地。
  3. 一色村中见流水:描绘宁静的乡村画面,流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
  4. 半乾屋上有炊烟:生活的气息,象征着温暖与安宁。
  5. 洛人僵卧今谁问:表达对孤独的感受,反映了对世俗的无奈。
  6. 塞马飞驰正自便:体现边疆的自由与洒脱。
  7. 想得南枝梅好在:引出对美好事物的思考。
  8. 风檐独立思悠然:展现出一种宁静的思考状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寒光”和“炊烟”,形成和谐的对称。
  • 比喻:将生活比作流水,表现出生命的流逝。
  • 拟人:如“洛人僵卧”,使人更具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冬季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感受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孤独的感慨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 流水:代表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无情。
  • 炊烟:象征生活的温暖与人间的烟火气。
  • 南枝梅:象征着希望与美好,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寒光皓皓”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温暖的阳光
    • B. 冷冷的光辉
    • C. 照耀的星星
    • D. 明亮的月光
  2. “洛人僵卧今谁问”的意思是:

    • A. 洛阳的人在关心我
    • B. 我对洛阳的人没有兴趣
    • C. 我感到无人在乎我
    • D. 洛阳的人都在休息
  3. 诗中“南枝梅”象征着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生命的渺小
    • C. 美好的希望
    • D. 生活的烦恼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雪中偶成》: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孤独的感受,但《月夜忆舍弟》更侧重于对亲情的思念,而《雪中偶成》则着重于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两者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