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 褦襶子》
时间: 2024-09-19 21:23: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景 褦襶子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俗子高门走,那知物意嫌。
婆娑中避暑,褦襶早趋炎。
楚楚朝衣格,峨峨古帽檐。
夤缘三伏谒,瞻仰上官严。
尚说毛寒慄,宁辞背汗沾。
寄言乡里者,贷我北窗眠。
白话文翻译:
俗人走进高门大户,哪里知道世俗的物欲使人嫌弃。
在摇曳的树影中避暑,穿着轻便的褦襶子早早迎接炎热。
清雅的朝服衬托着,巍峨的古帽边缘。
在三伏的酷暑中拜访,仰望着上官的威严。
还说毛发因寒气而颤抖,宁愿接受身上的汗水沾湿。
寄语乡里的人们,借我一席北窗下的安眠。
注释:
字词注释:
- 俗子:指普通人,世俗之人。
- 高门:指富贵人家。
- 物意:世俗的欲望和意图。
- 婆娑:形容树影摇曳的样子。
- 褦襶:一种轻便的衣服,适合夏季穿着。
- 楚楚:形容清秀、明丽。
- 峨峨:形容高大、巍峨。
- 夤缘:借助关系或缘分。
- 三伏:指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 瞻仰:仰望、崇敬。
- 寒慄:因寒冷而颤抖。
- 背汗沾:身上沾满汗水。
典故解析:
- 三伏:指农历中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古人常在此时进行避暑、拜访等活动。
- 上官:这里可能是指当时的官员或权贵,代表着社会的权力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字子长,号无愁,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民生为主,注重情感的真挚表达。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夏季,诗人通过描绘酷暑时的情景,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淡然与对自然清凉的向往。诗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反映了他对繁忙官场和世俗生活的厌倦。
诗歌鉴赏:
《夏景 褦襶子》是一首通过描绘夏日场景,抒发诗人内心感受的古诗。全诗以“俗子高门走”开头,便以一种淡淡的讽刺口吻揭示了世俗的物欲与繁华的无奈。诗人通过对比,展现了高门大户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接着,诗人把视角转向自身,描绘了在炎热的夏季中,穿着褦襶子在树下避暑的情景,表现出他对炎热的无奈和对清凉的向往。
诗中的“楚楚朝衣格,峨峨古帽檐”不仅突出了服饰的清雅,还隐含了诗人对古典美的向往。在拜访权贵时,诗人感受到上官的威严,却同时流露出对这种权势的疏离感。最后,诗人以“寄言乡里者,贷我北窗眠”结束,表达了他向往乡村宁静生活的愿望,渴求一份清凉与安宁。
整首诗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的淡漠,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夏日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俗子高门走:平常人走入富贵之家,暗示世俗的繁华与物欲。
- 那知物意嫌:谁能理解这一切物欲的讨厌与虚伪。
- 婆娑中避暑:在摇曳的树影下避暑,表现对自然的向往。
- 褦襶早趋炎:穿着轻便的衣服,迎接夏天的炎热。
- 楚楚朝衣格:清雅的朝服,体现了古典文化的美。
- 峨峨古帽檐:古老的帽子,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
- 夤缘三伏谒:在三伏天借机拜访权贵。
- 瞻仰上官严:仰望权贵的威严,感受到社会的压力。
- 尚说毛寒慄:虽然寒冷的毛发还在颤抖,暗示对自然的敏感。
- 宁辞背汗沾:宁愿被汗水浸湿,也不愿回到繁华中。
- 寄言乡里者:对乡里人的寄语,表达对乡村的向往。
- 贷我北窗眠:渴望在北窗下安静地睡眠,追求宁静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门”比作世俗的繁华,“北窗”比作理想的安宁。
- 对仗:如“楚楚朝衣格,峨峨古帽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寒慄”形象化的表达,增强了诗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酷暑中个人的感受,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厌倦与对自然清凉的向往,传达了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门:富贵与权势的象征。
- 褦襶:代表自然与清凉的轻便衣物。
- 树影:象征避暑与自然的美好。
- 朝衣:古典文化的象征,体现出对传统的尊重。
- 北窗: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象征诗人的理想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门”指的是: a) 贫穷的人
b) 富贵人家
c) 一座大山
d) 一片森林 -
“褦襶”是什么样的衣物? a) 冬装
b) 夏装
c) 正装
d) 运动服 -
“瞻仰上官严”中的“上官”指的是: a) 朋友
b) 官员
c) 家人
d) 诗人自己 -
诗人希望在“北窗”下做什么? a) 工作
b) 睡觉
c) 游玩
d) 写诗
答案:
- b) 富贵人家
- b) 夏装
- b) 官员
- b) 睡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夏日绝句》:李清照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夏日绝句》(李清照)与《夏景 褦襶子》:两者都表现了对夏日的感受,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而刘辰翁则更多地探讨了世俗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对清凉宁静生活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选读》
- 《中国古代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