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制干侄克家归乡》
时间: 2025-01-04 07:57: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五年不得共团栾,放浪东吴一苇间。
客路风波如蹈海,人心剑戟甚于山。
逢春回雁南应北,到海归潮去复还。
今是昨非浑一梦,庭柯园菊可怡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离乡五年后重归故里的复杂心情。五年来未能与家人团聚,留恋东吴的生活。旅途中的风波就像在海上行船一样艰辛,而人心的险恶则比高山还要可怕。回春时节,候雁南飞却又向北归,海潮退去后又再涌来。如今与往日的种种似乎都是一场梦,而庭院中的柯树和菊花却能让人感到愉悦。
注释:
- 团栾:团聚,团圆。
- 放浪:无拘无束地生活。
- 东吴:指东吴地区,历史上一个繁华的地方。
- 客路:旅途,客居他乡。
- 风波:指旅途中的艰难险阻。
- 剑戟:比喻人心的险恶。
- 逢春:迎来了春天。
- 归潮:海潮的涨退。
- 庭柯园菊:指庭院中的植物,象征着宁静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柴元彪,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柴元彪离乡五年后,回归故乡时的思绪,反映了在外游历的孤独与对家乡的眷恋,契合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人心险恶的现实。
诗歌鉴赏:
《勉制干侄克家归乡》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提到“五年不得共团栾”,以时间的流逝引入对家人团聚的渴望,表达了长期离别的辛酸。接着“放浪东吴一苇间”,则表现了一种无所依靠的漂泊感,暗示了生活的不稳定。
中间部分“客路风波如蹈海,人心剑戟甚于山”,则使用了比喻和夸张,描述了旅途的艰难以及人心的险恶,增添了诗的沉重感。而“逢春回雁南应北,到海归潮去复还”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与人生的变幻无常,暗示着归家的希望与失望并存。
最后,诗人以“今是昨非浑一梦”总结全诗,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现实的迷惘,而“庭柯园菊可怡颜”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在纷扰中寻找内心宁静的努力。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人生的思索,体现了柴元彪细腻的观察与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年不得共团栾:表达了离家五年未能团聚的无奈。
- 放浪东吴一苇间:形容在东吴的漂泊生活,孤独无依。
- 客路风波如蹈海:比喻旅途艰辛,像是在海上经历风浪。
- 人心剑戟甚于山:形容人心险恶,胜过高山的危机。
- 逢春回雁南应北:春天来临,候雁南飞却又向北返,象征变化。
- 到海归潮去复还:海潮的涨退象征人生的反复与无常。
- 今是昨非浑一梦:现实与过去仿佛是一场梦,难以分清。
- 庭柯园菊可怡颜:即使身处困境,庭院中的美好依然让人愉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客路风波如蹈海”,形象地描绘了艰难的旅程。
- 夸张:如“人心剑戟甚于山”,强调人心的险恶。
- 对仗:如“到海归潮去复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旅途艰辛与家乡思念的描写,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尽管经历了风波与险恶,仍渴望回归宁静生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团栾:象征家庭团聚的美好愿望。
- 东吴:代表了诗人对外地生活的依恋。
- 剑戟:象征人心的险恶,警示人世间的复杂与危机。
- 雁:寓意归乡的希望与迁徙的无奈。
- 庭柯园菊:象征着宁静的生活与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团栾”指的是什么?
- A. 离别
- B. 团聚
- C. 漂泊
- D. 旅行
-
“人心剑戟甚于山”中的“剑戟”意指什么?
- A. 武器
- B. 人心的险恶
- C. 旅行的困难
- D. 自然的风波
-
诗中描述的旅途比喻为?
- A. 登山
- B. 踏海
- C. 漂流
- D. 旅行
-
诗的最后一句“庭柯园菊可怡颜”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悲伤
- B. 宁静与愉悦
- C. 无奈
- D. 思念
答案:
- B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但更加强调了家庭的温情与生活的苦闷。
- 《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了离别的伤感与对友人的牵挂,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