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泥滑滑雨丝丝,一路阴寒少霁时。
水入陂渠喧似瀑,云从山崦上如炊。
燎衣去傍田家火,炙烛来看野店诗。
落尽梅花心事恶,独搔蓬鬓绕残枝。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泥土湿滑,细雨绵绵,行走在路上阴冷而少有晴天。
水流入田间的渠中,发出轰鸣声,像瀑布一样;
云从山峰上升起,像炊烟袅袅升起。
我在田间的火堆旁烘干衣服,点燃蜡烛在野店里吟诵诗篇。
梅花已落尽,心中愁苦无处诉说,独自搔首弄姿,绕着残枝叹息。
注释:
- 春泥:指春季的泥土,因雨水而变得湿滑。
- 霁时:晴天,诗中表示天气阴冷少晴。
- 陂渠:田间的水渠,指引水流入田地。
- 喧似瀑:水流声响,宛如瀑布的轰鸣。
- 云从山崦:云从山顶升起的景象,形容清晨或黄昏的云彩。
- 燎衣:用火焰烘干衣物。
- 田家火:田间农户的火堆,表示人们的日常生活。
- 炙烛:点燃蜡烛,表示在昏暗的环境中阅读或作诗。
- 落尽梅花:梅花已落,象征失落和忧伤。
- 蓬鬓:蓬乱的头发,表示心绪不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确的典故,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田园生活,反映出诗人对春天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梅花的意象常常与孤独、失落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季深,号华阳,晚号松隐,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曾任职于朝廷,后因政治原因辞官,隐居于乡间。刘克庄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情感细腻,作品多反映生活的真实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渔梁》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变革之际。诗人身处这样的历史背景,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诗中通过描绘春雨、泥土、田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渔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阴冷与泥泞,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致的观察与思考。开头两句“春泥滑滑雨丝丝”描绘了春雨绵绵的景象,给人一种湿润阴冷的感觉,营造出一种愁苦的氛围。接下来的“水入陂渠喧似瀑,云从山崦上如炊”则表现了水流与云雾的生动景象,生动而富有动感,传达了自然的韵律之美。
诗的后半部分“燎衣去傍田家火,炙烛来看野店诗”描绘了诗人身处田间,点燃蜡烛吟诵诗篇的情景,展现了他对诗歌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沉思。结尾“落尽梅花心事恶,独搔蓬鬓绕残枝”则通过梅花的凋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孤独,充满了情感的深邃与思考的余韵。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感受的传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泥滑滑雨丝丝:描绘春天泥土湿滑,雨丝细密,营造阴冷的氛围。
- 一路阴寒少霁时:行走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阴冷,少有晴天的希望。
- 水入陂渠喧似瀑:水流入田间渠中,声响如同瀑布,生动描绘出春雨后水流的情景。
- 云从山崦上如炊:云从山间升起,似炊烟袅袅,表达了自然的和谐美。
- 燎衣去傍田家火:在田家火旁烘干衣物,体现了农家生活的温暖。
- 炙烛来看野店诗:在野店中点蜡烛作诗,表现了诗人对文学的热爱。
- 落尽梅花心事恶:梅花已凋落,诗人心中愁苦无处倾诉。
- 独搔蓬鬓绕残枝:独自抚摸蓬乱的头发,围绕着残枝,表现了孤独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声比作瀑布,增强了声音的表现力。
- 拟人:云从山间升起,似有生命的炊烟,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关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渔梁》通过描绘春雨后的田园景象,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呈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泥:象征着春天的生命与生机。
- 雨丝:代表着柔和与细腻的自然现象。
- 陂渠:象征着农田的生机与人类的耕作。
- 梅花:象征着孤独与失落,传达情感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泥滑滑雨丝丝”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A. 夏季
B. 秋季
C. 春季
D. 冬季 -
诗中提到的“陂渠”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花
C. 水渠
D. 山峰 -
“落尽梅花心事恶”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愤怒
D. 幸福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的《渔梁》与杜甫的《春望》,都在描绘春天的景象,但刘克庄更侧重于自然的细腻与个人的内心感受,而杜甫则表现出对国家时局的关怀与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表达上具有明显差异,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