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

时间: 2025-01-01 12:53:29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菊
——杨万里 〔宋代〕

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野菊花的喜爱与赞美。诗中提到,它们未曾成为文人的吟咏对象,更未随俗流行的重阳节而受到重视。野菊因其生长在野外而显得幽雅,哪怕无人欣赏,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虽然已经是深秋时节,山中只剩下半边青翠,但我还是急忙折下一枝黄菊。它们或许会嘲笑那些只在东篱下的名花,却仍然期待陶渊明那样的诗人来欣赏自己。

注释:

字词注释

  • 骚人:指文人、诗人,常常指那些喜欢吟咏的士人。
  • 糗粮:古代指的是不好的食物,这里比喻不被重视的对象。
  • 重阳:指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赏菊。
  • 幽色:指野菊花的清幽色彩。
  • 妙香:指美妙的香气。
  • 东篱:指陶渊明的东篱菊,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常以菊花为题。

典故解析

  • 陶翁:指陶渊明,他是东晋著名的诗人,以田园诗著称,尤其是对菊花的赞美。他的诗句中常提到菊花,代表着高洁、孤傲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以其清丽流畅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常通过细腻的观察表现生活的美好。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秋时节,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诗人通过对野菊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热爱,反映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情怀。

诗歌鉴赏:

《野菊》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作,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诗中,作者通过描写野菊的清幽和不被世俗所重视的特性,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开头两句“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意在说明,野菊并不被文人所珍视,也不随流俗而迎合他人的口味,反映了一种对世俗的淡然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则进一步强调了野菊的独特之处,尽管无人欣赏,但它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香气,体现了它的自我价值。诗人在“已晚相逢半山碧”中,虽然已经是晚秋,山中景色已然变得苍凉,但他依然愿意为这样一朵朵黄菊停下脚步,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珍视。

最后两句“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则表明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虽然东篱的菊花在文人中受到青睐,但野菊也在默默追求那份欣赏与赞美。整首诗通过对野菊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那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未与骚人当糗粮:野菊未曾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
  2. 况随流俗作重阳:更不用说它们随大流,在重阳节成为热门花卉。
  3. 政缘在野有幽色:因其生长在野外,显得更加幽雅动人。
  4. 肯为无人减妙香:即使没有人欣赏,也绝不会减少它的香气。
  5. 已晚相逢半山碧:虽然已是深秋,山中只剩半边绿色。
  6. 便忙也折一枝黄:我还是急忙折下一枝黄菊花。
  7. 花应冷笑东篱族:花儿可能在冷笑那些只在东篱下的名花。
  8. 犹向陶翁觅宠光:仍然渴望陶渊明那样的诗人来给予欣赏。

修辞手法

  • 对比:将野菊与东篱菊进行对比,展示出野菊的独立和不被重视的特质。
  • 拟人:将花儿赋予了冷笑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象征:野菊象征了简单、纯粹的生活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野菊的赞美及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反映了高洁的情操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菊:象征自然的纯洁与高雅。
  • 重阳:象征传统文化与节日的繁华。
  • 陶翁:象征对文人雅趣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杨万里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 在诗中,野菊与哪种其他花卉进行对比? A. 桃花
    B. 玫瑰
    C. 东篱菊
    D. 兰花

  3. 诗中提到的“陶翁”指的是谁? A. 李白
    B. 陶渊明
    C. 杜甫
    D. 白居易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陶渊明的田园诗呈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然。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与感悟。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野菊》与陶渊明的《饮酒》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杨万里更加关注于野菊的自我价值与不被重视的情感,而陶渊明则是通过饮酒来释放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