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见异人,且得异书。
挟书从人,何适不娱。
罗浮之趾,卜我新居。
子非玄德,三顾我庐。
白话文翻译:
我见到了不同寻常的人,也得到了不同寻常的书籍。
带着书籍跟随别人,何处不让人愉悦呢?
在罗浮山的脚下,我为自己选择了新居。
你不是刘备吗?三次光顾我的茅庐。
注释:
字词注释:
- 异人:不同寻常的人。
- 异书:不同寻常的书籍。
- 挟书:夹着书籍。
- 罗浮:山名,指罗浮山。
- 卜:占卜、选择。
- 子非玄德:你难道不是刘备(字玄德)吗?
典故解析:
- 刘备三顾茅庐:指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去拜访他的茅庐,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著称,尤其是在词和散文方面成就卓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正值他人生低谷,内心对理想、友谊和人生的思索与追求也愈发明显。诗中反映了他对志同道合之人的向往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和陶答庞参军六首》通过自述与友人交往的乐趣,以及对理想居所的追求,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友谊的重视。诗中开篇提到“异人”和“异书”,表明他在生活的平凡中发现了不同寻常的乐趣,象征着他超越了普通生活的眼光和境界。接着提到“何适不娱”,引出他与朋友的相聚,展现了他乐观的心态。最后以“子非玄德”引入刘备的典故,表达了他对志向的追求,渴望有志之士的归属感。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又不失乐观的情怀,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个性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见异人,且得异书。
描述了诗人遇到与众不同的人和获得了特别的书籍,反映了他对新奇事物的渴望与欣喜。 -
挟书从人,何适不娱。
带着书籍与人交往,表达了他乐于与人分享与交流的心情,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 -
罗浮之趾,卜我新居。
在罗浮山的脚下选择新居,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
子非玄德,三顾我庐。
借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表达了他对志同道合朋友的期待和渴望,希望能有贤士光顾。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异人”、“异书”引申出独特的生活态度。
- 对仗:诗句结构整齐,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非凡人生的向往、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理想居所的追求,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异人:象征着不同寻常的思想与友谊。
- 异书:代表着知识的丰富与多样性。
- 罗浮之趾:象征着理想的栖息地与心灵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异书”指的是什么? A. 普通书籍
B. 与众不同的书籍
C. 不受欢迎的书籍
D. 教科书 -
“子非玄德,三顾我庐”中提到的“玄德”是指谁? A. 曹操
B. 刘备
C. 诸葛亮
D. 王阳明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与陶渊明的作品都充满了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苏轼更倾向于与人交流,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陶渊明则更多地强调对世俗的超脱与宁静。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