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雪
苏轼 〔宋代〕
残杯失春温,破被生夜悄。
开门千山白,俯仰同一照。
虽时出圭角,固自绝瑕窍。
儿童勿惊怪,调汝得一笑。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春天的温暖在残杯中已无踪影,夜晚的安静在破旧的被子中愈加显现。打开门,眼前千山万岭都是白雪,仰望俯视,四周尽是雪的光辉。虽然偶尔能看见雪中闪烁的光点,但它们也自有其瑕疵。小孩儿们不用惊奇,这雪景只是为了调你一笑。
注释
字词注释
- 残杯:杯中剩余的酒,象征春天的温暖已逝。
- 破被:破旧的被子,象征夜晚的寂静。
- 千山白:形容大雪覆盖万山,景象壮丽。
- 俯仰同一照:无论仰视还是俯视,四周都是雪的光辉。
- 圭角:古代的一个测量工具,暗指雪中的光点。
- 儿童勿惊怪:对小孩说不必奇怪,带有一丝幽默感。
典故解析
- “千山白”:可以联想到古代诗人常用雪景来抒发孤独与清高的情感,这里则带有一种轻松幽默的基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尤以词作见长。
创作背景
《梦雪》成诗于苏轼的晚年,正值他在政治上屡遭贬谪,心境愈发沉重。此时,他通过描绘雪景,传达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淡然的态度。
诗歌鉴赏
《梦雪》是一首极具意境的诗,展现了苏轼对雪的独特感受。诗中,残杯与破被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夜晚,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对温暖的渴望。打开门,千山白雪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仿佛在与大自然进行一种沟通。诗人以“俯仰同一照”形容雪的普遍性,表现出一种平等的视角,任何角度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
“虽时出圭角,固自绝瑕窍”一句,表达了即使在完美的雪景中,也难免有瑕疵,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最后一句“儿童勿惊怪”,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幽默态度,仿佛在呼唤孩童般的纯真与欢笑。全诗不仅描绘了雪的美景,更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思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残杯失春温:春天的温暖在酒杯中已消失,表明春天的流逝和孤独感。
- 破被生夜悄:破旧的被子让夜晚显得更加寂静,暗示孤独的情感。
- 开门千山白:打开门外,白雪覆盖千山,展现自然的壮丽与美丽。
- 俯仰同一照:无论是仰视还是俯视,四周都被雪的光辉照亮,体现了雪的普遍性。
- 虽时出圭角:偶尔能看到光点,但瑕疵也在其中。
- 固自绝瑕窍:强调即使在美丽的景象中,也难免有缺陷。
- 儿童勿惊怪:对小孩子说不必惊奇,语气中带有亲切与幽默。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残杯”和“破被”比喻孤独与失落。
- 对仗:如“俯仰同一照”,形成优美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雪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既有对美的向往,也有对现实无奈的接受,体现了一种超然的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美好,同时也暗示孤独和寒冷。
- 杯子: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失去的温暖。
- 儿童:象征纯真与欢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残杯失春温”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 “开门千山白”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冬天 - 诗中的儿童代表了什么?
A. 纯真 B. 经验 C. 历史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同样描绘孤独感。
- 王维《山居秋暝》: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诗词对比
- 苏轼《梦雪》与王维《终南山》:两者都描绘自然,但苏轼更具幽默感,王维则更显沉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