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楼相对碧嵯峨,
斜月疏星度绛河。
三殿曙晖犹未启,
九霄寒露已将多。
佩鸣白玉千官至,
火列丹城上相过。
遥想后庭催步辇,
宵衣频问夜如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时分的美丽景色。凤楼在碧绿的山峦中矗立,斜月和稀疏的星光照耀着绛河。三殿的晨曦尚未开始显露,九天之上已是寒露满地。佩戴着玉饰的官员们陆续到来,火光照亮了丹城的上空。远远想象着后院中催促着步辇的情景,夜晚的衣衫频繁地询问着今夜的情况如何。
注释:
- 凤楼:象征高贵的建筑,传达出一种华丽的氛围。
- 碧嵯峨:形容青翠的山峦,环境的清幽。
- 斜月疏星:描绘清晨时分月亮和星星的状态,给人一种宁静的感受。
- 绛河:可能指代红色的河流,象征美好的景象。
- 三殿:指代宫殿,代表皇权和尊贵。
- 九霄寒露:形容高空的寒冷露水,传达出初晨的清冷感受。
- 佩鸣白玉:指官员们佩戴的玉饰,象征身份和地位。
- 火列丹城:形容城市的灯火辉煌,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 后庭催步辇:描绘后宫的繁忙景象,表明生活的节奏和权力的中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正,明代诗人,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词。他的作品常常结合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而优雅。
创作背景:
《待漏》创作于明代,正值王朝的繁荣时期,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早晨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宫廷生活的观察,展示了那一时代的文化氛围。
诗歌鉴赏:
《待漏》以清晨的宁静与宫廷的繁华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开篇的“凤楼相对碧嵯峨”就将读者带入一个富丽堂皇的场景,山峦的青翠与楼阁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高远的气势。接着“斜月疏星度绛河”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丽,月光和星光交相辉映,让人感受到清晨的静谧与柔和。
诗中对时间的刻画十分细腻,“三殿曙晖犹未启,九霄寒露已将多”,此句不仅描绘了晨曦初露的情景,也透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后,诗人以“佩鸣白玉千官至”展现了宫廷中官员们的盛况,火光映照丹城,仿佛是对繁华生活的礼赞。
最后两句“遥想后庭催步辇,宵衣频问夜如何”,则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忙碌和对夜晚的思索,似乎在表达一种对权力中心生活的无奈与思考。整首诗通过精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凤楼相对碧嵯峨:凤楼与青山相对,传达出一种高远与华美的结合。
- 斜月疏星度绛河:描绘清晨的宁静与美丽,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融合。
- 三殿曙晖犹未启:说明三殿的晨光尚未完全展现,暗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 九霄寒露已将多:高空的寒露已然增多,传达出清晨的寒冷感。
- 佩鸣白玉千官至:官员们到来,佩戴玉饰,体现出权力的象征。
- 火列丹城上相过:火光照亮了城池,表现出城中的繁忙与热闹。
- 遥想后庭催步辇:想象后宫中的忙碌景象,暗示权力的复杂。
- 宵衣频问夜如何:夜晚的衣衫频繁询问,表现出对夜生活的反思与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凤楼”与“碧嵯峨”、“斜月”与“疏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清晨的景象与官员的到来进行对比,展示出生活的多样性。
- 拟人:通过“宵衣频问夜如何”,赋予衣物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美丽景象与宫廷的繁华,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观察,表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和权力中心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楼:象征华丽与权力。
- 碧嵯峨: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斜月疏星:象征清晨的宁静与柔和。
- 寒露:传达出清晨的清冷。
- 白玉:象征身份和尊贵。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诗歌整体的艺术魅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凤楼”象征什么? A. 自然风光
B. 权力与华丽
C. 日出 -
“斜月疏星度绛河”中的“绛河”指代什么? A. 红色的河流
B. 碧绿的河流
C. 幽深的河流 -
诗人在最后一两句提到的“宵衣”代表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夜生活的思考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头》-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 《春夜喜雨》- 杜甫
诗词对比:
与同主题的作品对比,可以看出《待漏》在描绘宫廷生活和自然景色上更为细腻,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偏向于表达个人情感与哲思,展示了不同诗人在生活感悟上的独特视角。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