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宿白水》

时间: 2024-09-19 21:32:55

触势山行陡顿余,急携拄杖息禅居。

老僧不惜山中宝,持出银函贝叶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病中宿白水 吴泳 〔宋代〕 触势山行陡顿余,急携拄杖息禅居。 老僧不惜山中宝,持出银函贝叶书。

白话文翻译:

在山势险峻的地方行走感到疲惫,急忙带着拐杖到禅寺中休息。 老僧不吝惜山中的宝物,拿出装有贝叶经的银函。

注释:

字词注释:

  • 触势:遇到险峻的山势。
  • 陡顿:突然感到疲惫。
  • 拄杖:支撑身体的拐杖。
  • 禅居:禅寺,僧人修行的地方。
  • 不惜:不吝啬,愿意分享。
  • 银函:用银制成的盒子,用来存放贵重物品。
  • 贝叶书:指贝叶经,古代用贝叶(棕榈叶)书写的佛经。

典故解析:

  • 贝叶书:佛教经典多用贝叶书写,象征着佛法的珍贵和古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佛教文化的理解。此诗可能是在作者生病期间,寻求精神慰藉时所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病中登山,感到疲惫后到禅寺中寻求安宁的情景。通过老僧拿出银函贝叶书的细节,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尊重和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作者在病中的心境和对佛法的向往。首句“触势山行陡顿余”,以“触势”和“陡顿”两个词,形象地表达了山路的险峻和身体的疲惫。第二句“急携拄杖息禅居”,则展现了作者急切寻求安宁的心情。后两句通过老僧拿出银函贝叶书的细节,不仅体现了佛法的珍贵,也反映了作者对精神寄托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禅意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触势”和“陡顿”描绘了山路的险峻和身体的疲惫,为后文的禅寺寻求安宁做了铺垫。
  • 第二句“急携拄杖息禅居”,表达了作者急切寻求安宁的心情,拄杖成为他寻求慰藉的工具。
  • 第三句“老僧不惜山中宝”,老僧的形象象征着佛法的慈悲和慷慨。
  • 第四句“持出银函贝叶书”,银函贝叶书象征着佛法的珍贵和古老,也反映了作者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银函贝叶书”比喻佛法的珍贵和古老。
  • 象征:老僧和银函贝叶书都象征着佛法的慈悲和珍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寻求精神慰藉和安宁。通过病中登山和禅寺寻求安宁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尊重和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行:象征着艰难和挑战。
  • 拄杖:象征着支撑和寻求慰藉。
  • 禅居:象征着安宁和精神寄托。
  • 银函贝叶书:象征着佛法的珍贵和古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触势山行陡顿余”描述了什么情景? A. 作者在山中行走感到疲惫 B. 作者在山中遇到美景 C. 作者在山中遇到危险 D. 作者在山中遇到老僧 答案:A

  2. 诗中“老僧不惜山中宝”中的“山中宝”指的是什么? A. 金银财宝 B. 佛经 C. 山中的美景 D. 山中的药材 答案:B

  3. 诗中“持出银函贝叶书”中的“银函贝叶书”象征着什么? A. 佛法的珍贵 B. 山中的宝物 C. 作者的病痛 D. 作者的希望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通过描绘山中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佛法的向往。
  • 杜甫的《望岳》: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吴泳的《病中宿白水》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佛法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吴泳的诗更加注重内心的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吴泳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佛教文化与文学》:探讨佛教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