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时间: 2025-01-01 14:07:04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

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

去年登高郪县北,
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
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
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
肠断骊山清路尘。


白话文翻译:

去年在北边的郪县登高,
今天又在涪江边上重游。
我苦于白发难以释怀,
羞愧于满地的黄花却是新开的。
在这动荡的世道中,我已久居他乡,
在路途的艰难中,常常感到身边冷清。
酒饮到尽头时,竟忆起十年前的往事,
心肠如同被撕裂般,想起骊山的清晨尘埃。


注释:

  • 郪县:古县名,在今四川省境内。
  • 涪江:流经今四川的江河,风光秀丽。
  • 白发:指年老,白发苍苍。
  • 黄花:指菊花,象征重阳节的节日花卉。
  • 世乱:指社会动乱,国家不安宁。
  • 酒阑:指酒饮到尽头,即酒宴结束。

典故解析:

“重阳”是指农历九月九日,古时习俗是登高望远、赏菊花,成为重阳节的主要活动。诗中提及黄花与重阳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在节日中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沉郁,常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对社会的关切。

创作背景
《九日》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不安,社会动乱,诗人怀着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九日》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古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生活境遇的反思。诗的开头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登高活动,展现了时光的飞逝和个人境遇的变化。诗人从郪县的北边到涪江的滨边,象征着他身处的环境虽然变换,但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却未曾改变。

诗中提到“苦遭白发不相放”,这是对岁月流逝的直接感受,白发代表着衰老,意味着人生的无奈和对青春的渴望。而“羞见黄花无数新”,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惋惜,以及在美好时光中未能把握的遗憾。

接着,诗人提到“世乱郁郁久为客”,反映了他在动荡社会中漂泊的境遇,内心的苦闷与对故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最后两句酒阑时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表现了对过往岁月的深切怀念,骊山的景象与清晨的尘埃则象征着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失落。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表现了杜甫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岁月的感慨,透过简单的节日活动,反映出诗人对生命和历史的敏感与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去年登高郪县北,:回忆去年在郪县北方登高,表现时间的流逝。
    2. 今日重在涪江滨。:今天又在涪江边上,虽然地理位置变了,但情感同样沉重。
    3. 苦遭白发不相放,:经历了岁月的侵蚀,白发让他无法释怀的苦楚。
    4. 羞见黄花无数新。:看着新开的菊花,感到羞愧与无奈。
    5. 世乱郁郁久为客,:在动荡的社会中,久居异地,心中郁闷。
    6. 路难悠悠常傍人。:在艰难的路途上,常常伴随着孤独与他人。
    7. 酒阑却忆十年事,:酒宴结束时,回忆起十年前的往事。
    8. 肠断骊山清路尘。:想起骊山的清晨与尘土,心如刀绞,深感怀念。
  • 修辞手法

    1. 对比:去年与今年的对比,突出时间的流逝。
    2. 象征:黄花象征重阳节,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3. 拟人:白发如同“不相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无情。
  • 主题思想:整体上,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惋惜、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社会动荡中个人孤独处境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郪县:象征着过去的美好时光。
  • 涪江:代表着现在的孤独与无奈。
  • 白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衰老。
  • 黄花:象征着节日与生命的短暂。
  • 骊山: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失去的青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甫的《九日》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感伤
    C. 兴奋

  2. 诗中提到的“黄花”指的是什么花? A. 玫瑰
    B. 菊花
    C. 梅花

  3. 诗人在哪一年和哪个地方登高? A. 去年,涪江
    B. 去年,郪县北
    C. 今年,骊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重阳》 - 王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九日》和王维的《重阳》都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杜甫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的动荡,而王维则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对节日的欢庆与思考,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