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旦起
作者:陆游 〔宋代〕
原文展示:
地炉晨起拨寒灰,困睫蒙蒙尚嬾开。
正倚蒲团觅残梦,一声啼鸟又惊回。
白话文翻译:
早晨在炉火旁起身,拨动着寒冷的灰烬,眼皮沉重,尚未懒散地睁开。正靠在蒲团上寻找残余的梦境,突然一声鸟鸣又把我惊醒。
注释:
- 地炉:地面上的炉子,常用于取暖或煮食。
- 拨寒灰:拨动炉中的冷灰,指清理炉火。
- 困睫:形容眼皮沉重,难以睁开。
- 蒲团:用蒲草编织的坐垫,通常用来打坐或休息。
- 啼鸟:鸣叫的鸟,象征早晨的到来。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古人清晨起居的生活情景,表现出一种懒散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散文家和词人。他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生平经历了南宋的多次战乱,晚年在乡间隐居,创作了大量诗词,风格豪放而真挚。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在岁月流逝中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简朴日子的珍惜。诗中描绘的清晨场景,既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也隐含了他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诗歌鉴赏:
《旦起》是一首描绘清晨情景的诗,展现了诗人起床时的懒散与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开篇以“地炉晨起拨寒灰”引入,既显示出清晨的寒冷,也暗示了诗人对温暖的向往。接下来的“困睫蒙蒙尚嬾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起床时的状态,眼皮沉重,不愿意睁开,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慵懒的氛围。
“正倚蒲团觅残梦”则转向诗人内心的情感,蒲团的柔软和寻梦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享受。在这个时刻,诗人仿佛与外界隔绝,沉浸在自己内心的世界中。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声啼鸟又惊回”,鸟鸣打破了这份宁静,将诗人拉回现实。鸟鸣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既有对生活的提醒,也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亲近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清晨情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它不仅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岁月流逝的淡淡感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地炉晨起拨寒灰:早晨起床,首先在炉边拨动冷灰,表明清晨的寒冷。
- 困睫蒙蒙尚嬾开:眼皮沉重,尚未完全睁开,表现出懒散的状态。
- 正倚蒲团觅残梦:靠在蒲团上,试图寻找未尽的梦境,显示对宁静的向往。
- 一声啼鸟又惊回:鸟鸣声打断了梦境,提醒诗人新的一天已经来临。
-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鸟鸣赋予惊醒的作用,生动地表现出自然与人的互动。
- 对仗:如“困睫蒙蒙”与“尚嬾开”,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懒散与自然的呼唤,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对宁静时光的珍惜,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寒灰:象征着早晨的寒冷与清醒的必要。
- 蒲团:代表着安宁与梦境的追求。
- 啼鸟:自然的声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继续。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地炉”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取暖的炉子
- C. 一种乐器
-
诗人起床时的状态是什么?
- A. 精力充沛
- B. 眼皮沉重
- C. 忙碌不堪
-
“一声啼鸟又惊回”的意义是什么?
- A. 表示诗人被吵醒
- B. 表示鸟儿在唱歌
- C. 表示诗人正在思考
-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 陆游的《旦起》和王维的《鸟鸣涧》都描绘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但陆游的诗歌更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而王维则更多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之美,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